项目主管有些为难:“但这是标准的申请表格式,所有基金会都这样...”
“正因为大家都这样,我们才更应该改变。”林倩拿出自己设计的简化版申请表,“我咨询了几个受助者,他们都说这样更容易理解和填写。我们可以保留标准版给能应付的人,但增加这个简化版选项。”
看着那份设计贴心、连图标都精心挑选的简化表格,大家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更人性化。
更让人惊喜的是,林倩凭借自己对底层生活的了解,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项目改进建议:
她建议技能培训不仅教技术,还要教基础财务知识,因为很多受助者连银行账户都不会开;
她发现很多受助妇女因为要照顾孩子无法参加全天培训,于是提议开设“妈妈班”,提供托管服务;
她甚至注意到基金会卫生间没有准备卫生巾,当即安排为所有女性员工和受助者提供免费卫生用品。
这些细微却贴心的改变,让基金会的工作效率和人性的温度都有了显着提升。员工们开始真正接纳和尊重林倩,不是因为她的身份,而是因为她的能力和用心。
一个月后,林倩提出了第一个自主设计的项目——“萤火虫微光计划”,针对那些不符合传统救助标准但又确实需要帮助的“边缘群体”。
“很多人处于困境中,但又不够‘惨’到符合一般救助标准。”在项目论证会上,林倩解释道,“比如单亲妈妈有一份工作但收入微薄,勉强糊口却无法应对任何意外;或者年轻人想学习技能但凑不齐培训费的全额。这些人往往被现有救助体系忽视,但只需要一点点帮助就能改变命运。”
她展示了详细的方案:设立一个小额紧急救助基金,提供无息借款而非赠款;开设灵活的夜间技能培训班;建立互助社区,让受助者互相支持...
项目组一开始有些犹豫,觉得这样做风险太大,难以管理。但林倩坚持:“救助不是施舍,而是赋能。我们要相信人们的尊严和能力,给予他们站起来的机会,而不是永远躺着接受帮助。”
最终,杨潇亲自拍板支持了这个项目:“我相信林倩的判断。即使有风险,也值得尝试。”
事实证明,这个项目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那些得到“手”而非“施舍”的人,表现出了更强的自强意识和还款诚信。第一期的20个小额借款,有18个按时还清,另外两个也主动沟通了延期还款计划。
更让人感动的是,许多受助者后来成为基金会的志愿者,用自己的经历和能力回馈社区,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循环。
一天下午,林倩正在整理项目资料,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是苏晴。
“不请自来,不会打扰吧?”苏晴笑着问,手里还拿着一份文件。
林倩惊喜地迎上去:“当然不会!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苏晴环顾四周,眼中有着真诚的赞赏:“我是来取经的。听说你的‘微光计划’很成功,杨总让我来学习一下,看能不能在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中推广。”
林倩有些不好意思:“其实还有很多不足,正在不断完善。”
苏晴摇摇头:“你太谦虚了。知道吗?在商业领域,我可能比你经验丰富;但在公益领域,你才是真正的专家。”她打开带来的文件,“其实我今天来,还有一个不情之请——我想成为萤火虫基金会的志愿者,跟你学习怎么做真正的公益。”
林倩惊讶地看着她:“你不是在开玩笑吧?你那么忙...”
“再忙也要做有意义的事。”苏晴真诚地说,“看了你的工作,我才意识到以前的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触达需要帮助的人。我想跟你学习如何做真正有温度的公益。”
两个女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曾经的微妙竞争关系在这一刻化为相互欣赏和尊重。
傍晚,杨潇来接林倩下班。看到她和苏晴并肩走出来,有说有笑,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回家的车上,林倩兴奋地讲述着一天的收获,眼睛闪着光。杨潇静静地听着,突然说:“知道吗?现在的你整个人都在发光。”
林倩不好意思地笑了:“可能是因为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吧。”
“不仅仅是位置,”杨潇温柔地看着她,“更是因为你找回了自信和价值。现在的你,不再是谁的女友或妻子,而是林倩自己——一个优秀的公益项目负责人。”
车窗外,华灯初上。林倩望着这座熟悉的城市,心中充满感慨。曾经,她觉得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永远是个外来者。但现在她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有的明亮有的微弱,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光。
她可能永远成不了商业精英,但她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公益领域发光发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而这一切,只是开始。前方的路还很长,但她已经找到了方向,不再迷茫,不再彷徨。
因为真正的成功,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