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
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
市报的记者!
在这个信息渠道匮乏的年代,报纸是绝对的权威媒体。
能上市报,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荣耀。
同学们羡慕、惊讶、激动的目光齐刷刷聚焦在林向阳身上。
林向阳的心脏也是猛地一跳。
王科长的再次到来在他预料之中,毕竟“学习小组”是他亲口肯定的典型,做出成绩他来跟进理所应当。
但市报记者的出现,还是让他感到了意外和一丝压力。
记者……意味着更广泛的传播,更细致的挖掘,以及……更严格的审视。
他深吸一口气,在陈老师鼓励的目光和全班同学的注视下,拿起桌上那个已经不再滚烫、但依旧温热的暖手铁盒,平静地站起身。
“好的,陈老师。”
校长室里,暖气开得不足,但气氛却颇为热烈。
王科长满面红光,正与一位戴着眼镜、脖子上挂着相机的三十多岁男子热络地交谈着。张校长陪坐一旁,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欣慰与自豪。
见林向阳进来,王科长立刻笑着招手:“来来来,向阳同学!快过来!这位是市报社的刘记者,专门来采访你和你那个‘向阳学习小组’的先进事迹!”
刘记者推了推眼镜,目光锐利而专业地上下打量着林向阳。
眼前的少年身形瘦削,面容还带着未脱的稚气,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沉静,与他听闻的“技术小能手”、“学习小组带头人”的形象似乎有些微妙的不同。
没有预想中的局促不安,也没有少年得志的张扬,只是一种不符合年龄的沉稳。
“林向阳同学,你好。”
刘记者伸出手,与林向阳握了握,触手感觉到少年指腹上一些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略显粗糙的薄茧。
“听王科长和张校长说了你很多事,修钟楼、组织学习小组、还有这个暖手铁盒,很不简单啊。”
“刘记者您好,王科长、张校长过奖了。”
林向阳微微躬身,语气不卑不亢,“都是老师和街道领导教育、支持得好,同学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他巧妙地将功劳分散开,避免个人过于突出。
刘记者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少年,很会说话。
采访正式开始。
刘记者的问题细致而深入,从“学习小组”成立的初衷、日常活动,问到“暖手铁盒”的发明灵感、制作过程、实际效果。
林向阳早有准备,应答如流。
他重点强调了在街道“勤工俭学”精神鼓舞下,同学们“团结互助、自力更生”的过程,将技术细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并不断提及陈老师、李主任以及学习小组其他成员的贡献,尤其是晓梅发现煤核渣特性、晓雨带领缝制布套等细节。
“……其实就是看到同学们冻得厉害,心里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