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记者采访(2 / 2)

林向阳最后总结道,语气真诚,“就想着能不能把平时浪费掉的那点煤核余热利用起来。东西很简单,也没啥技术含量,就是凑巧想到了,能帮上一点忙,我们学习小组的大家都挺高兴的。”

他刻意淡化了其中的“技术流”色彩,将其塑造为一种源于生活困境、依靠集体智慧的朴素创造。

王科长在一旁频频点头,对林向阳这番“有思想、有成绩、又谦虚”的表现极为满意。

刘记者一边飞速记录,一边暗自点头。

这个典型,立得住。

有时代特色(勤俭节约、动手创造、团结互助),有实际成效(解决现实困难,维持教学秩序),带头人形象也好(少年老成,不居功)。

“好!说得非常好!”

刘记者合上笔记本,拿起相机,“来,林向阳同学,拿着你的暖手铁盒,我们拍几张照片。张校长,王科长,您二位也一起吧?”

合影之后,采访算是圆满结束。

王科长握着张校长和林向阳的手,又勉励了一番,表示区里一定会大力宣传这个优秀典型,希望“向阳学习小组”能再接再厉。

刘记者也表示稿件会尽快见报。

送走王科长和刘记者,张校长看着林向阳,目光复杂,最终化作一声欣慰的叹息,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给咱们学校争光了!好好干!”

放学回家的路上,夕阳将兄妹几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大哥!市报的记者真的来了?还要登报?”

林卫国兴奋得满脸通红,围着林向阳问个不停,“那不是全城都知道我大哥的名字了?”

林晓梅虽然也激动,但更细心些,她注意到大哥眉宇间并无太多喜色,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大哥,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她小声问。

林向阳看着眼前兴奋的弟弟和敏感的妹妹,沉吟了一下,决定给他们敲敲警钟。

“登报是好事,说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他先肯定了积极的一面,然后话锋一转,“但你们想过没有,报纸一登,会有多少人知道‘林向阳’这个名字?知道咱们家?知道咱们搞的‘互助组’和‘学习小组’?”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知道的人多了,注意咱们的眼睛也就多了。以前可能只是院里、学校里的人看着,以后呢?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思来看我们。好事可能会变成麻烦,一点点小问题,也可能被放大。”

卫国脸上的兴奋渐渐褪去,挠了挠头:“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晓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大哥是说,我们要更小心?不能因为出了名就忘乎所以?”

“对。”

林向阳赞许地看了妹妹一眼,“尤其是家里的事,地窖……还有那些书,以后要更加注意。在外言行也要更谨慎,不能给人留下话柄。”

他没有明说钱叔和那些神秘物品带来的潜在威胁,但弟妹们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喜悦的心情沉淀下来,多了几分清醒和警惕。

回到大杂院,气氛更是热烈。

显然,市报记者来采访的消息,已经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整个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