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引起区里重视(2 / 2)

当晓梅和几个小伙伴把温热的铁盒分发给同学们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惊喜的欢呼声。

连严肃的班主任老师摸着那暖洋洋的铁盒,看向晓梅的眼神都充满了赞许。

这小小的发明,以其低廉的成本、巧妙的设计和切实的效果,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两所学校多个教室里的片片暖意。

虽然空气依旧寒冷,但至少孩子们的手是暖的,心也是暖的。

朗读课文的声音不再颤抖,写字的手也稳当了许多。

原本因为严寒而濒临“停课”边缘的教学秩序,竟然被这小小的铁盒硬生生维持住了。

“暖手铁盒”很快在校园里传开,引来了其他班级老师和学生的羡慕和请教。

林向阳和学习小组的成员们毫不藏私,将制作方法公开,鼓励大家利用手边材料自己制作。

一时间,收集铁盒、筛检煤核渣成了许多学生课间的新活动。

“向阳学习小组”再次名声大噪。

这一次,不是因为高深的技术模型,而是因为这份源于生活、惠及众人的朴实温暖。

这无疑为他们赢得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更牢固的正面形象。

朔风依旧在窗外呼啸,卷起地上的残雪,拍打着糊窗的旧报纸,发出噗噗的闷响。

然而,高一年级的教室里,气氛却与室外的严寒截然不同。

一种微妙的、混合着温暖、兴奋与隐隐期待的情绪,在空气中流淌、发酵。

课桌一角,那个印着浅蓝色小碎花布的暖手铁盒,依旧散发着令人舒适的余温。

林向阳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温热的布面上轻轻摩挲,目光看似落在摊开的语文课本上,心神却早已飘远。

“暖手铁盒”在校园内的风靡,效果之好,传播之快,略微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期。

短短几天,不仅他所在的班级,整个年级,乃至小学部高年级,都开始效仿。

废弃的铁皮盒、筛捡的煤核渣、各家翻找出的零碎布头……这些平日里无人问津的“废料”,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被孩子们的热情和智慧点燃,变成了握在手中、踏在脚下的实实在在的暖意。

课间时分,他甚至看到有别班的学生,怀里揣着自家仿制的、形状各异的“暖手盒”,特意跑到他们班级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目光最终总会落在林向阳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好奇与钦佩。

“向阳,你这脑子怎么长的?”

同桌用胳膊肘碰了碰他,压低声音,脸上满是与有荣焉的笑意,“这下你可真成了名人了!连教导主任早上碰见我都问了一句,‘那就是弄出暖手盒的林向阳?’”

林向阳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个符合他年龄的、略带腼腆的笑容,心里却并无多少得意,反而那根警惕的弦绷得更紧。

名声是双刃剑,它带来便利与认可的同时,也将他和他所关联的一切,更清晰地暴露在众人的视野之下。

尤其是,当这名声与“技术”、“创新”挂钩时,难免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深层次的探究。

果然,下午第二节课后,班主任陈老师一脸喜色地走进教室,径直来到林向阳桌前。

“林向阳,收拾一下东西,带上你那个……暖手铁盒,跟我去一趟校长室。”

陈老师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区文教局的王科长又来了!还带了市报的记者同志!专门来了解你们‘学习小组’和这个暖手盒的事情!要采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