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宇进门时递双拖鞋(他总光着脚找拖鞋)
2. 每周三晚上煮银耳羹(他熬夜写报告时爱喝)
3. 他的刮胡刀快没水了,记得换替换装
,因为他会记得我喜欢。”
天宇的指尖划过那行字,忽然觉得喉咙有点发紧。他走到厨房,从背后轻轻抱住羽墨:“蛋糕要烤多久?”
“还得等面团醒发。”羽墨转过身,鼻尖蹭到他的衬衫,带着超市里的冷气和淡淡的花香,“你不是说仪式感没用吗?”
“有用。”天宇低头看着她,认真道,“但得分两种。”他伸出两根手指,“日常的仪式感是细节,比如你给我擦刮胡刀,我给你留一盏夜灯,这些得天天有;节日的仪式感是惊喜,比如你做的蛋糕,我买的花,偶尔来一次,像给生活加颗糖。”
羽墨笑了,眼睛弯成了月牙:“那蛋糕算日常还是惊喜?”
“算日常的惊喜。”天宇帮她把烤箱预热好,“以后每周做一次?”
“想得美,”羽墨推了他一把,“每周做会腻的。”她忽然从抽屉里拿出张便签纸,写下:
纪念日约定:
1. 日常:天宇负责每晚检查夜灯,羽墨负责每周三煮银耳羹(实用细节不偷懒)。
2. 节日:提前三天互相透露一个小愿望(比如羽墨想要绣球花,天宇想吃柠檬巴斯克),不用猜来猜去。
3. 蛋糕要做,花要买,但不买贵的,够用就好。
天宇在“够用就好”的挺好看。”
傍晚时,羽墨把做好的柠檬巴斯克放进冰箱冷藏,天宇则在餐桌中央摆好了绣球花。浅紫色的花瓣映着淡蓝色桌布上的星星,像把天空搬进了厨房。
“其实……”天宇忽然开口,“我昨天偷偷查了,仪式感不是非要花很多钱。”他拿出手机,点开个视频给羽墨看,是个老爷爷每天给老伴写一张小纸条,上面画着当天的天气和一句“按时吃药”。
“你看,”天宇指着视频里的纸条,“这跟你写的清单差不多。”
羽墨忽然想起什么,从书架上翻出个笔记本,翻开第一页递给天宇。上面贴着两张电影票根,是他们第一次约会看的那部老片子,旁边写着:“他知道我怕黑,看完电影特意绕远路走有路灯的那条街。”
“这才是仪式感的真相吧。”羽墨靠在他肩上,看着冰箱里慢慢凝固的蛋糕,“不是非要轰轰烈烈,是你记得我在意的那些小事,不管是日常还是节日。”
天宇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闻到她发间淡淡的绣球花香。他想,或许他以前错把“仪式感”当成了铺张的负担,却忘了最珍贵的仪式,早就藏在每天的相处里——她会在他的公文包里塞颗润喉糖,他会在她的睡前牛奶里加半勺蜂蜜;她记得他不爱吃香菜,他记得她来例假时不能碰冷水。
至于节日的惊喜,不过是给这些日常细节加了个温柔的注脚,像此刻冰箱里的柠檬巴斯克,酸得刚好,甜得克制,就像他们找到的平衡——不铺张,却足够用心。
睡前,天宇在羽墨的“日常细节清单”上添了一行:“每周六早上,给她买刚出炉的豆沙包(要带点芝麻的那种)。”
羽墨看到了,笑着在星桌布,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