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淬火成钢(2 / 2)

同时,之前那些递来橄榄枝、意图窥探技术的公司和机构,见合作无望,也彻底撕下了伪装。他们利用其掌控的学术期刊和评审渠道,开始系统性地质疑、拖延甚至拒稿陈玥实验室提交的相关研究论文。一场针对她学术声誉的“软封锁”悄然展开。

更让陈玥感到棘手的是,国内市场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与国外材料巨头有深度合作的国内企业,受到上游压力和国际舆论影响,对采购和应用陈玥的新材料持谨慎态度,担心影响其产品出口和国际合作。

“他们这是想让我们‘胎死腹中’。”实验室的一位资深研究员忧心忡忡地说,“没有国际标准认可,没有主流学术声音支持,甚至在国内市场推广都面临阻力,我们的技术再好,也难以大规模应用。”

陈玥看着办公桌上那份充满陷阱的“白皮书”和几封来自顶级期刊的、措辞礼貌却实质拒稿的邮件,眼神冰冷。她知道,这是资本与旧秩序对她这个“搅局者”的联合绞杀。他们无法在技术上超越,就用规则和话语权来扼杀。

退缩吗?不!她历尽艰险回到祖国,不是为了在另一个战场上低头。

她召集团队,召开了一次战略会议。

“国际标准不接纳我们,我们就参与制定标准!学术期刊封锁我们,我们就创造自己的发声平台!”陈玥的声音坚定有力,“我们不能被他们设定的游戏规则困死。”

她做出了几项大胆的决定:

第一,立刻联合国内志同道合的研究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智能柔性材料与系统创新联盟”,抢先制定国内的行业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形成事实上的市场准入门槛。

第二,加大对国内顶尖、且更具独立性的学术期刊的投稿力度,同时,依托实验室和合作高校的平台,创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在线预印本发布平台,绕开西方主导的传统学术壁垒,建立属于自己的学术话语权。

第三,主动与国家重点工程、重大专项需求对接,寻找新材料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队”项目中的首批应用场景。只要能在这些最高标准的领域得到验证和应用,任何国际标准的壁垒都将不攻自破!

这是一套组合拳,是对旧秩序发起的正面挑战。风险巨大,但一旦成功,回报也将是颠覆性的。

会议结束后,陈玥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亢奋和压力。她不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她更像一个即将率军出征的将领,面临的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的战争。

东西方两座城市,兄妹二人都在经历着各自的“淬火”。陈曦在内部权力的倾轧中,用透明和竞争凝聚团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陈玥在外部势力的围剿下,以攻代守,试图打破旧有的规则壁垒,开辟新路。

他们都选择了最艰难,但也最有可能通往胜利的道路。淬火的过程痛苦而漫长,但唯有经历千锤百炼,才能成就真正的坚不可摧。他们手中的剑,正在烈火的焚烧和铁锤的敲打下,逐渐显露出锋芒。最终的胜负,尚未可知,但经此一役,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已不再是原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