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锋芒初试(1 / 2)

陈曦的“技术悬赏令”如同在“金梭”项目组这潭深水中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预期。

公开透明的机制,使得技术讨论回归了它应有的纯粹。那些隐藏在匿名质疑背后的魑魅魍魉,在阳光照射下无所遁形,其苍白无力的指控很快被淹没在更热烈、更具建设性的技术辩论中。而“悬赏”带来的竞争氛围,则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成员的潜能。一些原本默默无闻、但拥有真才实学的年轻工程师和中层技术骨干,开始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构想,其中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奇思妙想。

其中,一位名叫吴磊的年轻博士提出的关于“基于动态沙箱的耦合接口安全隔离方案”,尤其引起了陈曦的注意。这个方案没有拘泥于在现有架构上修修补补,而是引入了一种全新的“逻辑防火墙”概念,通过创建动态的、一次性的数据交互环境,彻底切断了耦合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传导路径,其设计之精妙,安全性之高,甚至超越了陈曦最初的设想。

陈曦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组织核心团队对吴磊的方案进行了严格的论证和模拟测试。结果令人振奋,该方案在安全性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同时性能损耗也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就按吴博士的方案推进!”陈曦当场拍板,并兑现承诺,正式任命吴磊为该耦合模块的技术负责人,同时向项目组全体通报,为其申报特殊贡献奖。

这一决定,如同在项目组内部投下了一颗精神原子弹。它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这里,唯才是举,不问出身,不论资历。那些曾经因流言而对陈曦产生过一丝动摇的成员,此刻彻底信服。而像钱老这样的资深专家,在看到年轻后辈如此出色的表现后,也放下了部分成见,更积极地投入到技术指导中。

陈曦用绝对的公平和对技术的绝对尊重,成功地将内部的离心力转化为了强大的向心力。“金梭”项目组仿佛经历了一次淬炼,凝聚力空前高涨。

然而,外部的压力并未因此消散。郑院士等人虽然暂时偃旗息鼓,但陈曦能感觉到,那沉默背后隐藏的更深的寒意。他知道,对方绝不会善罢甘休。耦合研究的顺利推进,只是第一场战役的胜利,更艰巨的考验还在后面。

几乎在陈曦稳固内部阵地的同时,陈玥发起的“中国智能柔性材料与系统创新联盟”筹建大会,在北京一家庄重的会议中心举行。

大会的召开,本身就充满了博弈的痕迹。原本预定的几家协办单位,在会议前夕以各种理由临时退出;部分受邀的海外华裔学者,也因“行程冲突”未能到场。显然,来自国际对手的阻挠无处不在。

但令陈玥欣慰的是,更多的国内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选择了坚定支持。大会现场,高朋满座,气氛热烈而肃穆。陈玥作为联盟发起人和首任理事长候选人,做了主旨报告。

她没有过多渲染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联盟的使命和愿景上。

“……我们成立这个联盟,不是为了闭门造车,更不是为了与谁对抗。”陈玥站在演讲台前,目光扫过台下众多国内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家和企业家,“我们是为了打破垄断,是为了让最优秀的技术,能够服务于最广阔的市场,是为了让我们中国人,也能在决定未来产业走向的规则制定中,拥有与我们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

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有人试图用旧时代的规则来锁死我们,那我们就共同建立新时代的标准!有人试图用学术的壁垒来孤立我们,那我们就搭建更开放、更高效的交流平台!联盟的意义,在于汇聚力量,在于协同创新,在于让我们每一家成员,都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孤舟,而是组成一支能够破浪前行的联合舰队!”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陈玥的格局和魄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