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淬火成钢(1 / 2)

周启明办公室的谈话,像一道无形的界限。陈曦被明确告知,关于开源工具包及其背后数据窃取网络的事情,已由更高层级接手,他需专注于“金梭”项目本身,不得再过问。然而,来自项目组内部的暗流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那些关于他“独断专行”、“排除异己”的流言,开始与一个更具体的“技术问题”绑定在一起——耦合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算法模块,被匿名质疑存在“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和“未经充分验证的激进设计”。质疑者巧妙地引用了部分看似客观的技术指标,却隐去了关键的应用场景和对比数据,将问题引向对陈曦技术判断力和管理能力的根本性质疑。

这显然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披着技术外衣的政治攻击。陈曦明白,对方是想在他最擅长的领域击败他,或者至少制造足够的混乱,拖延项目进度,甚至逼迫他离开。

压力之下,“先锋小组”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钱老等人对匿名质疑中提到的“风险”表现出了过度的担忧,不断建议放缓耦合研究的步伐,甚至提出重新评估技术路线。赵磊等年轻骨干则义愤填膺,认为这是保守势力对技术革明的反扑,主张强硬反击。

陈曦站在分裂的团队中央,感觉像是站在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他知道,自己必须立刻做出反应,否则团队士气将彻底瓦解。

他没有召开紧急会议进行苍白辩解,也没有去追查匿名信的来源。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

他让赵磊将耦合研究的所有核心代码、设计文档、测试数据,包括那个被质疑的算法模块,全部在项目组内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公开。同时,他发布了一项“技术悬赏”:

“即日起,项目组内任何成员,无论职级、资历,只要能针对现有耦合方案,提出经过严格逻辑推导和初步数据模拟支持的、更具安全性、高效性或可行性的优化方案或替代路径,并经集体论证通过,该成员将获得该模块的直接主导权,以及项目年度特殊贡献奖提名。”

公开透明,机会均等,以技术实力说话!

这一举措,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瞬间引发了巨大的震动。那些原本躲在匿名信后面煽风点火的人,一下子被推到了阳光下。在完全公开的技术细节面前,任何缺乏真才实学的指责都显得苍白无力。

更重要的是,陈曦用这种极度自信和开放的方式,将内部矛盾从无谓的人事倾轧,重新拉回到了技术竞争的健康轨道上。“技术悬赏”极大地激发了团队中真正有能力、有想法的成员的积极性,连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间派,也开始认真审视技术方案本身,试图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时间,项目组内部的氛围为之一变,从猜疑和压抑,转向了热烈而纯粹的技术讨论和竞争。钱老等人看到陈曦如此坦荡和富有魄力的处理方式,心中的疑虑也消散了大半,开始更积极地参与到技术论证中。

陈曦用一场漂亮的“阳谋”,化解了内部的信任危机,也将压力和责任,公平地分担给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他知道,只有经过这种公开淬炼和竞争得出的技术方案,才更加坚不可摧。

就在陈曦以柔克刚,稳固内部防线之时,陈玥面临的“围剿”也进入了白热化。

国际上的质疑声浪在她在电视上强硬回应后,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催生出了更具攻击性的行动。由几家西方老牌材料巨头背后资助的一个“行业标准联盟”,突然发布了一份新的“智能响应材料安全与伦理白皮书”。这份白皮书看似中立,却在关键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上,设置了大量隐形的技术壁垒,其参数和要求明显是针对陈玥的技术路线量身定做的,意图将她研发的新材料排除在国际主流供应链和标准体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