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风暴前夜(2 / 2)

这是一场无声的防御战,考验的是他的定力和韧性。

就在陈曦忙于应对内部暗箭的同时,陈玥却迎来了一个将她推向更广阔舞台,也置身于更猛烈风暴中心的机遇。

她成功研发出符合航天标准的“生物发光智能织物”的消息,不知通过何种渠道,不胫而走。不仅在国内材料界和航天领域引起了轰动,甚至传回了欧洲和国际材料科学圈。

一时间,赞誉和质疑如同冰火两重天,同时向她涌来。

国内的主流媒体将她誉为“跨界创新的典范”、“点亮中国航天未来的新材料之光”。各种荣誉和采访邀请纷至沓来,她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科技界的明星人物。

然而,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她曾经活跃的欧洲学术和时尚圈,反应则复杂得多。一些客观的科学家对她的成果表示祝贺和兴趣,但更多的,是带着偏见的质疑和酸溜溜的评论。

某家颇具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奇迹”还是“技术拼凑”?——审视陈玥航天材料突破的背后》的评论文章。文章没有直接否定她的成果,却通篇充斥着暗示性的语言,质疑其技术的“原创性”,暗示其可能“借鉴”或“受益于”她在西方学习和工作期间接触到的“未公开研究”,甚至影射其回归中国是“带着技术投诚”。

更让陈玥感到愤怒和无力的是,之前那些因“软封杀”而中断合作的西方公司和机构,此时又换了一副面孔,通过各种渠道递来橄榄枝,希望“重新评估”合作可能,条件却变得极为苛刻,明显是想趁她名声大噪之际,以合作之名,行技术窥探乃至控制之实。

就连“LAuture”品牌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索菲顶住压力,坚持要与陈玥的实验室保持合作,但董事会部分成员受到国际舆论影响,担心与陈玥绑定过深会影响品牌在西方市场的“高端形象”和“政治正确”,合作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陈玥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中心,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拉扯着。赞誉让她感到压力,质疑让她感到愤怒,而那些别有用心的“合作”邀请,则让她感到恶心。

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沉默。她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技术的独立性。

她接受了国家电视台一档权威科技访谈节目的邀请。在录制现场,面对主持人和镜头,她没有回避任何尖锐的问题。

关于技术原创性质疑,她直接展示了从最初的概念草图、实验室记录、到无数次失败的测试数据,以及最终成功的专利文件和严格的第三方检测报告,用完整的证据链回应了所有质疑。

关于回归中国的选择,她动情地说道:“我回到我的祖国,不是因为任何外部压力,而是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最大可能。这片土地愿意为真正的创新提供土壤和舞台,而不是用无形的天花板去限制它。我的技术,生于我对科学和美学的热爱,成于我和团队无数个日夜的汗水,它属于追求进步的全人类,但它的根,在中国。”

她的回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既展现了科学家的严谨,也流露了艺术家的真诚。节目播出后,在国内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和支持,也在国际上扭转了部分偏见。

然而,陈玥清楚,这场舆论的风暴远未结束。她已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某种象征。接下来的路,只会更加不易。她必须尽快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应用,用更硬的实力,来应对所有的赞誉与诋毁。

东西方两座城市,兄妹二人都置身于风暴的前夜。陈曦在内部权力的倾轧中坚守阵地,陈玥在外部舆论的漩涡中扞卫尊严。他们都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更大的风浪,或许就在不远处酝酿。他们必须抓紧这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积蓄力量,巩固防线,准备迎接无法预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