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学以致用(1 / 2)

“地…地是圆的?还在转?”李大牛眼珠瞪得溜圆,“那…那俺们咋没掉下去?”

陈阳开始讲解万有引力的初步概念,虽然浅显,却已足够撼动人心。

宋应星浑身颤抖,他冲到地球仪前,双手颤抖地抚摸着,眼神狂热而混乱:“《浑天仪注》…张衡…莫非先贤早有猜测?然…然证据何在?陈大人,您如何得知?”

陈阳平静道:“观测,计算,推理,验证。格物之道,在于不盲从旧说,敢于质疑,勤于求证。日后若有条件,我可演示如何证明地圆之说。”

这番言论,在学员中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风暴。有人茫然,有人怀疑,也有人,如唐婉、宋应星及少数年轻学员,眼中开始闪烁起思索与探索的光芒。

物理课上,陈阳讲解杠杆、滑轮、浮力,皆以实验演示,直观而有力。化学课上,他演示简单的酸碱反应,物质的变化让学员们惊叹不已。生命科学课上,他借助一台带来的简易显微镜(伪装成特殊水晶),让学员们首次看到了水滴中的微生物世界,引发了阵阵惊呼与骇然。

“水…水中竟有如此多小虫?”唐婉掩唇惊道,脸色微微发白。

“此乃微生物,多数无害,然亦有致病者。故饮水须沸,伤口须洁,以防病从口入,创口溃脓。”陈阳借此灌输基础的卫生观念。

宋应星几乎是扑在显微镜上,看着那蠕动的小生命,世界观遭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与重塑,他喃喃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古人诚不我欺!这格物之道,竟能窥见如此微观之境!”

阳明学院的日子,便在每日的拼音朗读、数字演算、地理探索、物理实验与微观观察中流逝。新旧观念在这里剧烈碰撞,知识的火花不断迸射。

陈阳如同一个冷静的舵手,引领着这艘满载着迷茫、惊讶、渴望与求知欲的航船,驶向那片名为“科学”的浩瀚海洋。

他深知,改变非一朝一夕之事。

但看着唐婉眼中越发聪慧灵动的光彩,看着宋应星等人从震惊到狂热再到沉静钻研的转变,看着李大牛等人虽仍显笨拙却坚持不懈地描画着数字与文字,他知道,种子已然播下,静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而他拥有的跨越时空的知识,便是最好的阳光与雨露。

阳明学院的教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陈阳的教学并非纸上谈兵,他极其强调“学以致用”,将课堂与各个工厂、军营乃至田间地头紧密联系起来。

这一日,算术课上,陈阳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数字运算。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道应用题:

“今有军工坊,需制雁翎刀。制一刀身,需精铁五斤三两,刀柄用硬木一斤四两,装配工时至二刻。坊内有匠人十五,每日做工四个时辰。若订单需雁翎刀三百把,问:需精铁多少斤?硬木多少斤?总计需多少工日方可完成?(设一斤为十六两)”

这道题涉及了单位换算、乘法以及除法,更关键的是,它将数学与军工生产直接挂钩。

学员们顿时埋头计算起来,教室里响起一片沙沙的演算声和低声的讨论。

以往,这类核算多由经验丰富的管事粗略估算,往往误差不小,导致材料冗余或短缺。

唐婉凝神静思,纤长的手指在纸上快速列式。她先将“五斤三两”化为“八十三两”,将“一斤四两”化为“二十两”,然后分别乘以三百,得出精铁与硬木的总两数,再换算回斤两。接着计算总工时,再除以每日总工时……不过片刻,她便抬起头,清晰报出答案:“回先生,需精铁一千五百九十三斤十二两,硬木三百七十五斤,总计需……二十五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