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盟友初显(2 / 2)

更重要的是,这位老王爷的表态,很可能代表着部分宗室力量,对皇帝施加了某种影响,才使得对永宁的监视有所松动。

数日后,更让霍凛和永宁感到振奋的消息传来。

几位在军中颇有威望、但此前因避嫌或观望而未发声的退役老将,竟然联名上了一道奏章。

奏章中并未直接为霍凛辩白,而是以“老卒”的身份,慷慨陈词,力陈北疆防线之重要,边帅威望之关键,并痛心疾首地指出,“构陷边帅,自毁长城,乃取祸之道,非明君所为。”

他们用自身在军中的余望和资历,向皇帝施加压力,也为霍凛争取着来自军方的、更为广泛的同情与支持。

甚至连一些原本与霍凛并无深交、但因漕粮案看清李甫、王琛真面目的地方督抚,也开始通过隐秘渠道,向王府传递消息,或表示声援,或提供一些李甫一党在其他领域的劣迹线索。

这些支持,或许还不够强大,不够公开,如同星星之火,散落在各处。

但它们汇聚在一起,却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暗流,一股名为“人心向背”的力量。

它们让霍凛和永宁知道,他们并非在孤军奋战,这朝堂之上,这江山之中,仍有眼睛看得清是非曲直,仍有脊梁不愿屈服于奸佞。

“王爷,这是通政司一位郎中暗中抄录的,李甫门生近日弹劾王爷‘居功自傲’的奏章底稿,您看……”赵振又呈上一份密件。

“公主,这是内府一位管事悄悄送来的,关于江南织造那边账目异常的更详细记录……”秋雯也低声道。

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开始源源不断地汇入镇北王府。

虽然大多无法作为直接翻案的铁证,却极大地丰富了霍凛和永宁对政敌的了解,也为他们后续的行动提供了更多的弹药和思路。

霍凛看着手中这些来自不同渠道、却同样珍贵的“炭火”,冷峻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多日未见的、带着温度的笑意。

他看向永宁,轻声道:“看到了吗?这世间,终究是邪不胜正。”

永宁亦是感慨万千,她轻轻依偎着霍凛,低语:“是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李甫他们倒行逆施,终究是惹了众怒。”

夫妻二人心中那因蒙冤和孤立而生的寒意,被这些雪中送炭的暖意,驱散了不少。

他们知道,前路依旧艰难,李甫一党绝不会善罢甘休,皇帝心中的猜忌也并未完全消除。

但有了这些或明或暗的盟友,有了这逐渐扭转的舆论风向,他们便有了更多的底气和力量,去迎接接下来的风雨。

这微弱的星火,虽不足以燎原,却照亮了前行之路,给予了绝境中的人,最大的慰藉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