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盟友初显(1 / 2)

皇帝态度的微妙变化,如同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上释放了一个隐晦而重要的信号。

那些一直持观望态度的中立派官员,以及一些原本因霍凛势大而心存忌惮、或因李甫经营而不敢妄动的宗室勋贵,此刻都开始重新审视这场席卷朝堂的风暴。

风向,似乎真的在变。

霍凛自证黑石峪谤书不实,如同撕开了构陷阴谋的一角,露出了其下不堪的污浊。

主动上交部分兵权的举动,更是在许多人眼中,被视为一种“识大体、顾大局”的忠臣姿态。

反观李甫、王琛一党,漕粮案贪腐证据确凿,其构陷边帅、污蔑英烈的行径,更是触及了诸多官员,尤其是那些尚有几分风骨和正义感的清流,以及部分与军方关系密切的勋贵的底线。

于是,在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一些悄然的变化开始发生。

这日深夜,一辆没有任何标识的青幔小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了镇北王府那依旧被禁卫“看守”着的、最为僻静的侧门。

一名披着黑色斗篷、身形清瘦的中年文士,在早已接到密报的赵振接应下,如同影子般迅速进入府内。

来人乃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文博。此人素以清流自居,不涉党争,在朝中颇有清誉。

他此次冒险前来,并未多言,只是将一份薄薄的、却重逾千斤的册子交给了霍凛。

“王爷,”李文博声音低沉,带着文士的矜持,却也不掩其间的义愤,“此乃下官暗中收集的,近年来王琛及其党羽在户部账目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款项往来,虽非漕粮案那般直接,却也足以佐证其贪墨成性,绝非清廉之辈。或可作为旁证,呈送御前。”

他没有明说支持霍凛,但这份册子,无疑是在霍凛与王琛的天平上,投下了一颗颇有分量的砝码。

这是在用王琛的“不忠”,来反衬霍凛可能遭受的“不公”。

霍凛郑重接过,沉声道:“李御史雪中送炭之情,霍凛铭记。”

李文博微微颔首,并不多留,如来时一般悄然离去。

几乎在同一时间,永宁那边也收到了来自宗室内部的、隐晦的善意。

一位与太后关系密切、平日里不太过问政事的老王爷,其王妃在入宫向太后请安时,“偶遇”永宁,闲谈间,“不经意”地提起:“听闻前几日城外皇家寺院的梅花开得极好,可惜我这把老骨头是去不了了。永宁你若有空,不妨替皇叔婆去看看,也散散心,总闷在府里也不好。”

这看似寻常的关怀,实则传递了两个信息,一则宗室中有人关注着她的处境。

二则暗示她可以借“礼佛散心”之名,有限度地离开王府,这无疑是对她某种程度的“解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