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七十九话 :血池俑动

第一百七十九话 :血池俑动(2 / 2)

“轰!”

掌剑相交,爆发出沉闷的巨响。宁瑜身形微晃,那将灵俑则被震退数步,但它身上的煞气只是略微黯淡,随即又从血池中汲取能量恢复。

“必须切断它们与血池的联系,或者……净化那将灵俑体内的核心战魂!”宁瑜心念电转。

他一边与将灵俑周旋,一边躲避着普通血俑的攻击,同时观察着将灵俑的动作。他发现,每当将灵俑发动强力攻击或从血池汲取能量时,其胸口铠甲缝隙处,会有一团格外浓郁的暗红色光芒闪烁。

“核心就在那里!”

宁瑜下定决心,需行险一搏。他故意卖了个破绽,引得将灵俑巨剑直刺而来,却不闪不避,直到剑尖及体的瞬间,才以不可思议的角度侧身避开,同时右手食指与中指并拢,指尖凝聚了毕生修为与一丝纯阳本源,如同烧红的烙铁,直刺将灵俑的胸口!

“噗嗤!”

指尖穿透铠甲,深深刺入那团暗红光芒之中!

“嗷——!”

将灵俑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惨嚎,周身煞气如同决堤般狂泄!它胸口的核心,是一个由无数扭曲战魂压缩凝聚而成的“魂核”,此刻被宁瑜的纯阳之力侵入,如同冷水滴入滚油,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与净化。

无数痛苦、愤怒、不甘的记忆碎片如同潮水般涌入宁瑜的识海——战场上的厮杀、投降后的屈辱、被活生生投入血池炼化的绝望……这些都是被禁锢了数百年的六国将士的残魂!

宁瑜稳住心神,以强大的意志力引导着纯阳之力,并非粗暴地摧毁,而是如同温暖的阳光,试图融化那魂核中的冰冷与怨恨。

“尘归尘,土归土……你们的时代早已过去,你们的仇怨早已随风而散……何必执着于此,化为害人之物?放下吧……安息吧……”

他低声诵念《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经文的力量结合纯阳之气,柔和地洗涤着那充满暴戾的魂核。

将灵俑的动作停滞了,眼中的绿火剧烈闪烁,时而疯狂,时而流露出一丝迷茫与痛苦。周围的血俑也仿佛失去了指挥,动作变得迟缓、混乱。

就在这时,地面上,阿翎的鹤唳清音穿透了厚厚的土层,清晰地传入这地底空间。那纯净、空灵、充满生机的力量,与宁瑜的经文之力相互呼应,进一步安抚着那些躁动的战魂。

将灵俑胸口那暗红色的魂核,光芒逐渐变得柔和,颜色也开始由暗红向淡金转变。最终,在一阵轻微的碎裂声中,魂核彻底消散,化作点点金色的光粒,如同萤火虫般飞散开来。

那高大的将灵俑,失去了核心,动作彻底凝固,然后从空中坠落,摔在地上,化作一堆普通的陶土碎片,再无声息。

失去了将灵俑的统御和能量支撑,整个血俑军阵瞬间崩溃。所有的血俑眼中的绿火熄灭,动作停滞,然后如同被抽走了骨头般,纷纷瘫软在地,重新变回了毫无生气的陶俑。那沸腾的血池,也渐渐平息下来,粘稠的池水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凝固、干涸,最终变成了一片暗红色的、坚硬的土块。

弥漫在整个空间的凶煞之气,如同退潮般迅速消散。

宁瑜长舒一口气,额角已布满汗珠。刚才那一指,消耗了他大量的元气。他看着满地狼藉的陶俑碎片和干涸的血池,心中并无喜悦,只有一丝悲悯。

这些血俑,生前亦是英勇的战士,死后却不得安宁,魂魄被禁锢,化为杀戮的工具,何其可悲。

下阙:兵戈化帛

宁瑜回到地面时,天色已近黎明。阿翎仍在坚持吟唱,小脸有些苍白,见到宁瑜安然无恙,才松了口气,停止清音。

“公子,

“解决了。”宁瑜简单说道,调息片刻,恢复了些许精神。

京兆尹裴耀卿闻讯赶来,见到洞口煞气已消,又听宁瑜简述了地底情况,又惊又喜,又是后怕。

“宁先生真乃神人也!若非先生,长安恐遭大难!”裴耀卿连连拜谢,立刻下令征调民夫,以糯米浆混合朱砂、黑狗血等物,将那盗洞彻底封死夯实,并立碑警示,永禁开挖。

然而,事情并未完全结束。渭水虽然逐渐恢复清澈,但地脉中残留的金戈煞气与那无数战魂消散时释放的怨念,仍需安抚,否则久而久之,仍会对当地风水气运产生不利影响。

宁瑜请裴耀卿在渭水之滨,择一高处,设立祭坛。他亲自主持了一场隆重的“禳灾安魂”法事。

祭坛之上,摆放着三牲祭品,香烛缭绕。宁瑜身着玄色道袍,手持桃木剑,步罡踏斗,诵念《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醮仪》与《往生咒》。阿翎则在一旁,以灵鹤清音相和,引导那些消散的、混乱的战魂意念归于天地秩序。

法事持续了整整一日。随着经文与清音的涤荡,渭水两岸那残留的肃杀之气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和与宁静。许多当地百姓自发前来观礼,感受到那股令人心安的气息,纷纷跪拜。

法事毕,宁瑜对裴耀卿及围观乡民道:“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然杀伐过后,当以仁德安抚,以文明教化,方是长久之计。此地血俑之祸,根源在于上古暴政与邪术,以杀止杀,怨念累积,终成灾厄。望诸位引以为戒,勿忘仁心,止戈为武。”

他又指着渭水道:“此水滋养万物,乃生发之源。日后当多行善举,兴修水利,鼓励耕读,以生克杀,以文抑武,则此地气运可保长久安康。”

裴耀卿与众人皆凛然受教。

事后,宁瑜与阿翎并未立刻离开。他们在渭水边结庐而居数日,观察地气,确认再无隐患。期间,宁瑜将地底所见血俑军阵的煞气运行规律、以及那将灵俑魂核的构成,以符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非为了传承邪法,而是作为警示,提醒后人莫要重蹈覆辙。

阿翎则每日在河边,以清音安抚水流,帮助水中生灵恢复生机。

这一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拄着拐杖来到宁瑜的草庐前。他自称是此地的乡塾先生,听闻宁瑜之事,特来拜访。

“先生大德,平息兵燹,安抚亡魂,老朽代乡邻谢过。”老者躬身行礼,取出一个古朴的木盒,“此物乃祖上所传,据说是当年一位云游方士所留,言及若遇金戈煞气冲撞地脉之时,可交与有缘人。老朽观先生乃真正有道之士,此物或对先生有用。”

宁瑜打开木盒,里面并非法器,而是一卷色泽泛黄、质地奇特的帛书。展开一看,上面绘制的并非道符或阵法,而是一幅《山河社稷农耕图》,笔法古拙,却蕴含着一股磅礴、厚重、充满生机的意念。图中描绘着百姓耕作、桑蚕、读书、渔猎的场景,山川河流分布其间,气象万千。

宁瑜手持帛书,顿时感到一股温和而强大的力量弥漫开来,那是在地底感受到的金戈煞气的天然克星!这是凝聚了无数代人生息繁衍、文明传承的“人道正气”与“大地生机”!

“原来如此……”宁瑜恍然大悟,“以兵戈之煞,对抗兵戈之煞,终是下乘。唯有以生克杀,以文明之光照亮野蛮,方是根本解决之道。这卷帛书,才是真正的‘镇物’!”

他郑重谢过老者,与阿翎再次来到那已被封堵的盗洞前。他将帛书展开,悬于洞口上方,然后施法将其中的“山河社稷”之意引动,如同甘霖般,缓缓注入下方的大地。

刹那间,仿佛有无形的种子在泥土中生根发芽,一股温暖、蓬勃的生机自地底深处弥漫开来,彻底净化了最后一丝残留的煞气,并与整个渭水流域的地脉生气融为一体。

宁瑜知道,从此以后,这里将不再是凶地,反而会因为这份融入的“生机”与“文明”之意,变得更加适宜居住与繁衍。

离开渭水之滨时,正值秋高气爽。河岸两边,农人正在收割金黄的稻谷,孩童在田间嬉戏,学堂里传来朗朗读书声。

阿翎看着这安宁的景象,开心地说:“公子,现在这里的气息,好舒服。”

宁瑜微笑着点头:“是啊,刀兵入库,马放南山;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才是世间应有的景象。血俑之乱,警示我们暴政与邪术的可怕,而这卷帛书与眼前的太平,则告诉我们,唯有生生不息的文明与仁德,才是抵御一切灾厄、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力量。”

他望向远方,目光深邃:“历史的教训,如同地下的俑坑,或许会被尘土掩埋,但从未真正消失。我们能做的,便是时时拂去尘埃,以史为鉴,明心见性,让文明的灯火,永远照亮前行的路。”

两人身影渐行渐远,融入这片被文明与生机重新滋养的土地。而那段关于血俑与帛书的故事,则化作民间又一个口耳相传的传说,提醒着后世子孙,和平与文明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