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瑜微微一笑,取出李家的《墨韵图录》残卷:古法就在其中,只是需要有人能够解读。
接下来的三日,宁瑜与李墨言等人闭门研读残卷。这卷《墨韵图录》果然玄妙,不仅记载了各种制墨秘法,更暗含天地至理。只是其中关键之处多有残缺,需要仔细推敲。
取松烟于子时,集晨露于卯刻,合天地灵气,融制者心神...李墨言念着残卷上的文字,眉头深锁,这些要求实在太过苛刻。
宁瑜却道:既然古人有成例,必有其道理。我们不妨一试。
第一关是取松烟。按照古法,必须在子时阴阳交替之时,选取百年以上的老松,取其最纯净的烟料。这夜子时,众人提着特制的烟袋,登上翠云峰。但见月华如水,松涛阵阵,正是取烟的好时辰。
然而就在取烟将成之时,忽然狂风大作,松枝乱颤,好不容易收集的烟料险些被吹散。
这是...李墨言大惊。
宁瑜凝神感应,沉声道:是墨灵在考验我们。古法制墨,必先得墨灵认可。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瓶,将清晨采集的百花露水洒向空中,同时朗声吟诵残卷上记载的《请墨灵文》。说也神奇,露水洒出后,狂风立止,松烟竟然自行凝聚,落入烟袋之中。
第二关是集晨露。古法要求必须在卯时日出之前,采集百种花草上的晨露,且不能见日光。众人天未亮就起身,在花田间小心采集。待到日出的那一刻,正好集满一瓶晶莹的露水。
最难的第三关是融制心神。按照残卷记载,制墨者必须将自身的精神意念融入墨料,与墨灵相通。这一步无人能够代劳,只能由主制者完成。
李墨言年事已高,连日劳累已显不支。张文远等弟子修为尚浅,难以胜任。正在为难之际,宁瑜忽然道:或许可以借残卷之力。
他让李墨言将残卷铺在案上,众人围坐四周。宁瑜则取出一方素砚,将收集的松烟、晨露,以及李家祖传的墨胶等材料一一放入。
诸位请静心凝神,回想书画之妙,感受笔墨之韵。宁瑜说着,双手轻按残卷,开始吟诵一段古老的咒文。
随着咒文的响起,残卷上的墨迹竟然开始发光,一道道墨韵如流水般从卷中流出,汇入砚台。更神奇的是,在场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心神与那墨料产生了奇妙的联系,仿佛能够感知到墨料在砚台中融合、变化的每一个细微过程。
三个时辰后,咒文声止。砚台中的墨料已经凝固成一方乌黑润泽的墨锭,墨体隐隐有流光转动,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成了!李墨言激动得老泪纵横,这就是祖辈记载的通灵墨
然而宁瑜却微微摇头:还差最后一步——开光点睛。
下阙:墨通天地
开光点睛,是古法制墨最玄妙的一步。按照残卷记载,必须在月圆之夜的子时,以通灵墨绘制一幅墨韵通天图,引动天地灵气,为墨锭开光。
月圆之夜,墨仙祠中烛火通明。宁瑜等人沐浴更衣,肃立在墨仙像前。祠外,闻讯而来的墨香县百姓挤满了庭院,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这个重要时刻。
子时将至,宁瑜取出新制的通灵墨,在张文远研墨的同时,李墨言铺开一张丈二宣纸。
时辰到!宁瑜执笔在手,蘸饱墨汁,开始在宣纸上挥毫。
笔尖落纸的瞬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墨迹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纸上流转生辉,仿佛自有生命。宁瑜笔走龙蛇,时而如高山坠石,时而如千里阵云,笔墨间隐隐有风雷之声。
更让人惊叹的是,随着画笔的移动,祠中的墨仙像竟然开始泛出淡淡的光华。那光芒越来越盛,最终化作一道光柱,直冲云霄。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一道黑影忽然从残卷中冲出,直扑宁瑜而来!
是墨魇!李墨言惊呼。
原来这墨魇是残卷中积存的执念所化,一直潜伏在侧,等待时机。此刻见通灵墨将成,便要作最后一搏。
宁瑜却不慌不忙,笔锋一转,画出一道玄妙的符箓。墨迹在纸上化作金光,将黑影牢牢罩住。
执念成魇,终究是镜花水月。不如皈依正道,助成墨韵。宁瑜朗声道。
那黑影在金光中挣扎片刻,终于化作一缕青烟,融入画中。说来也怪,得了这缕青烟,画作顿时更加生动,仿佛活了过来。
当最后一笔画完,整幅墨韵通天图大放光明。画中的山水云烟竟然流动起来,墨香弥漫整个祠堂,连院外的百姓都闻到了这异香。
墨仙显灵了!守祠老者激动地跪拜。
在众人惊叹的目光中,墨仙像手中的石质墨锭竟然化作一块真正的玄玉墨,散发出温润的光泽。更神奇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感觉心神一清,往日书画时的滞涩感一扫而空。
李墨言老泪纵横,对着墨仙像深深叩拜:多谢墨仙点拨,弟子明白了!书画之道,贵在通灵。笔墨不过是媒介,真正的神韵来自天地,来自人心啊!
宁瑜放下画笔,微笑道:墨韵已通,从此墨香县的书画当更上一层楼。
次日,李墨言用通灵墨重新修复《墨韵图录》。说也神奇,这一次下笔如有神助,不但将残卷修复如初,更领悟了许多失传的墨法。
而张文远等年轻一辈的书画家,在用通灵墨创作时,也都感觉灵感如泉涌,作品比往日多了几分灵动的神韵。
一个月后,墨香县举办了一场特殊的书画展。展出的作品全部是用通灵墨创作,每一幅都灵气盎然,观者无不叹为观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瑜与李墨言合作的一幅《墨韵长卷》,画中墨色变化万千,意境深远,被誉为此生难得一见的神品。
临别之日,李墨言将修复完整的《墨韵图录》抄录了一份赠予宁瑜:公子大恩,无以为报。这卷图录记载的不仅是制墨之法,更是通天达地之道,望公子善加利用。
宁瑜郑重接过,忽然心有所感,问道:李老先生可知道这图录的作者是谁?
李墨言摇头:祖上只说是古代一位墨仙,具体名讳却是不知。
这时,守祠老者忽然插话:老朽听祖辈说过,这位墨仙好像姓韦,名应物,是唐代的一位高人。
宁瑜闻言一震:可是那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韦应物?
正是。老者点头,传说他不仅是诗人,更是制墨大家。晚年在此地得道,留下这卷图录。
宁瑜恍然。原来这墨香县的渊源,竟与那位着名的诗人有关。诗墨相通,难怪此地的文气如此特殊。
离开墨香县时,正值深秋。满城枫红与墨香交织,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宁瑜行出很远,还能闻到风中传来的淡淡墨香,听到书院中传来的朗朗书声。
他怀中那卷《墨韵图录》微微发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那位诗人墨客的智慧与执着。
笔墨通灵,诗画传神。这墨韵之中的天地至理,或许才是韦应物真正想要传达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