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四十三话 :墨韵天工

第一百四十三话 :墨韵天工(1 / 2)

上阙:残卷疑云

时值深秋,宁瑜游历至江南文风鼎盛的墨香县。此地以制墨闻名,城中墨坊林立,书香四溢。然而宁瑜甫一入城,便察觉一股异样的文气在城中流转——那并非寻常的书卷清气,而是一股郁结沉滞的墨韵,仿佛有无数未尽之言堵塞在笔墨之间。

这日午后,宁瑜信步走入城中最大的文渊阁书肆。但见楼高三层,藏书万卷,本该是文人雅士云集之地,此刻却显得格外冷清。仅有几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聚在角落,对着一幅字画低声议论,个个眉头紧锁。

这墨色虽浓,笔力虽健,却总觉得少了些灵气。

王兄所言极是,近来城中书画都透着股匠气,难见佳作。

莫非是墨料出了问题?可墨香县的墨向来是天下第一啊!

宁瑜缓步上前,执礼问道:诸位兄台,在下途经此地,见诸位对书画颇有见解,不知可否请教一二?

几位书生见宁瑜气度不凡,连忙还礼。其中一位青衫书生叹道:公子有所不知,我们墨香县向来以文风鼎盛着称,书画名家辈出。可这半年来,不知为何,城中书画都失了往日的灵气,连几位大家的作品都显得呆板生硬。

另一人指着墙上一幅山水画道:公子请看,这幅画笔墨技法无可挑剔,山石皴法精到,可就是让人觉得死气沉沉,仿佛...仿佛少了画魂。

宁瑜凝神细观,果然如书生所言。画作技法纯熟,构图严谨,墨色层次分明,偏偏缺少了山水画应有的生气与神韵。更奇特的是,在宁瑜的感知中,这幅画的墨迹间缠绕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滞涩之气,与他在城中感受到的异样文气如出一辙。

确实有些蹊跷。宁瑜点头,不知这墨香县中,可还有保持往日水准的书画大家?

几位书生相视苦笑。青衫书生道:要说真正还保持着水准的,恐怕只有城南的李墨言先生了。他是县中硕果仅存的老一辈书画大家,只是...只是近来也深居简出,据说是在修复什么家传的残卷。

正在说话间,书肆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但见一个书童打扮的少年急匆匆跑来,对着青衫书生喊道:张公子,不好了!李老先生他...他又晕倒在画室了!

众人闻言色变。青衫书生急忙对宁瑜道:在下张文远,是李老先生的弟子。既然公子精通此道,可否随我同去一看?

宁瑜颔首:正该如此。

众人匆匆赶往城南的李宅。但见一座清雅的院落中,几位家人正围着一位昏倒在地的白发老者焦急不已。老者约莫七十年纪,面容清癯,此刻双目紧闭,手中还紧紧握着一支毛笔。

宁瑜上前细看,只见老者眉宇间凝聚着一股墨色郁气,呼吸微弱,显然心神损耗过度。更让宁瑜注意的是,老者指尖沾染的墨迹中,竟隐隐透着一丝不祥的黑气。

诸位请让开些。宁瑜示意众人退后,随即取出一张清心符,轻轻贴在老者眉心。符箓触及皮肤的瞬间,竟泛起淡淡的黑气。

这是...墨魇?宁瑜微微蹙眉。

张文远急忙问道:公子,什么是墨魇?

宁瑜凝声道:笔墨通灵,若是执念过深,或是沾染了不洁之物,便可能产生墨魇。轻则损耗心神,重则危及性命。看李老先生的情况,恐怕是长期接触了某种不祥的墨迹。

这时,李墨言悠悠转醒,见到众人,虚弱地叹道:老朽无用,又劳诸位费心了。

宁瑜温声道:老先生可是在修复什么古卷?

李墨言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异:公子如何得知?

宁瑜指向画案上摊开的一卷残破古籍:此卷墨气异常,隐隐有黑气流转,想必就是根源所在。

李墨言长叹一声,在弟子搀扶下坐起:公子慧眼。此卷乃是我李家祖传的《墨韵图录》,据说记载着古代制墨的秘法。可惜年深日久,残破不堪。老朽本想将其修复,谁知每每下笔,便觉心神恍惚,仿佛有股力量在阻止我...

宁瑜细观那残卷,但见纸质泛黄,墨迹斑驳,确实年代久远。然而在那些残缺的文字和图案间,他感知到一股极其古老的意志在流动,那并非邪气,却带着某种执念与抗拒。

可否让在下一观?宁瑜问道。

李墨言点头应允。宁瑜小心展开残卷,指尖轻触墨迹,闭目感应。片刻后,他睁眼道:此卷中蕴含的,是古代墨工对完美墨艺的执念。这些墨迹本身并无恶意,却因承载了太过沉重的意念,形成了独特的墨灵。寻常人贸然触碰,难免被其反噬。

张文远急道:那该如何是好?总不能任由这残卷损毁啊!

宁瑜沉思片刻,忽然问道:李老先生,您修复此卷时,用的是何种墨料?

李墨言指向案头一方古墨:这是李家祖传的松烟古墨,据说与这残卷同出一源。

宁瑜仔细观察那方古墨,只见墨体乌黑润泽,隐隐有松纹,确实是上等墨料。然而...

墨虽好,却少了些东西。宁瑜轻声道,敢问老先生,近来墨香县制墨可有什么变故?

李墨言与弟子们相视一眼,都露出诧异之色。张文远答道:公子真是料事如神。说来也怪,这半年来,城中各墨坊所制的墨,虽然色泽、质地都与往常无异,可书画大家们用起来,总觉得少了些韵味。

另一弟子补充道:最奇怪的是城北的墨仙祠,据说祠中供奉的墨仙近来都不显灵了。

宁瑜眼中闪过明悟之色:原来如此。墨韵不通,墨灵不显,书画自然失了神采。要解此局,恐怕得往墨仙祠走一遭了。

中阙:古法寻真

墨仙祠坐落在城北的翠云峰下,青瓦粉墙,古木参天。祠中供奉的是墨香县的守护神——墨仙。传说这位墨仙本是古代的制墨大师,因制出天下第一的玄玉墨而得道成仙。

宁瑜与李墨言、张文远等人来到祠中,但见香火冷清,连祠中的墨仙像都显得黯淡无光。

半年前开始,墨仙就不显灵了。守祠的老者叹道,以往每逢初一十五,墨仙像手中的墨锭都会泛光,现在却...唉!

宁瑜仔细观察墨仙像,发现神像手中的石质墨锭上,确实残留着些许灵光,只是极其微弱。更让他注意的是,祠中弥漫着一股与残卷中相似的古老墨韵,只是更加纯净祥和。

墨仙不是不显灵,而是灵力受阻。宁瑜断言,墨香县的墨韵流转出了问题,连带着墨仙的灵力也被阻滞。

李墨言忧心道:这可如何是好?墨仙可是我们墨香县的守护神啊!

宁瑜在祠中缓步踱行,忽然驻足在一幅壁画前。画中描绘的是古代墨工制墨的场景,其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画中的墨工在制墨时,似乎在进行某种特殊的仪式。

李老先生,您可知道古代制墨,除了原料、技法外,还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李墨言沉思片刻,忽然眼睛一亮:公子这一问,倒是提醒了老朽。祖辈相传,古代制墨讲究三才合一——天时、地利、人和。要在特定的时辰,选用特定的水源,还要...还要以心神与墨料相通。

正是如此。宁瑜点头,现代制墨只重技法,却忘了与墨灵沟通的心法。久而久之,墨韵自然不畅。

他转向众人:要重启墨韵,唤醒墨仙,必须按照古法,重新制作一方能够贯通天地灵气的墨锭。

张文远为难道:可是古法失传已久,如何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