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那些以为能卡住我们脖子的人看看,华夏人,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而“掌柜”和他的党羽,绝不会想到,
一双基于他们丢弃的“废铁”而重生的眼睛,
正在默默地注视着他们可能留下的一切痕迹。
真正的天网,正在悄然编织。
第一只“眼睛”的睁开,极大地鼓舞了基地的士气。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屏幕上那模糊、闪烁、充满噪点的图像,距离沈棠设想中能够清晰识别、可用于实战的“天眼”,还有着天壤之别。
接下来的工作,更加繁重和精细。
“这雪花点也太多了!根本看不清人脸!”
老周盯着屏幕上一团模糊的影子,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负责带领一组人攻坚图像降噪和增强算法。
“硬件基础就这样,摄像头d电荷耦合器件本身噪声就大,信号传输还有损耗。”
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叹了口气。
“硬件不足,算法来补!”
沈棠给图像组打气,
“尝试中值滤波、高斯滤波,看看哪种对这类噪声抑制效果好。
另外,研究一下能不能利用多帧图像进行叠加平均,牺牲一点实时性,换取清晰度。”
实验室里,图像组的成员们整天对着各种滤波算法和噪声模型,调试参数,对比效果。
屏幕上的人影时而被模糊成一团,时而又因为过度锐化而出现锯齿边缘。
失败是常态,偶尔一点微小的改进都能让大家兴奋半天。
老吴那边压力更大。
他负责的核心是运动目标检测和简单行为识别。
在低分辨率、高噪声的画面中,
如何让计算机自动发现移动的人或车,并判断其行为是否异常?
“老吴,这个阈值怎么设?
设低了,树叶晃动都报警;
设高了,人走过去都没反应!”
算法工程师抱怨道。
“动态阈值!结合背景建模!”
老吴盯着代码,
“让系统学习正常状态下的画面,把变化大的区域标记出来。
还有,别光看像素变化,结合一下目标的大小、移动轨迹的逻辑性判断!”
他们开始尝试建立简单的背景模型,
区分前景运动目标和背景干扰。
但光照变化、阴影、甚至摄像头自身的轻微晃动,都会导致误报。
为了减少误报,又可能漏掉真正的目标。
老吴的头发肉眼可见地又白了几根。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系统稳定性和处理速度。
有限的硬件资源要同时运行图像采集、预处理、目标检测、报警判断等多个任务,
系统频繁死机或响应极慢。
“内存不够!cpU占用率一直是100%!”系统工程师向沈棠汇报。
“优化!压缩数据流!非关键任务降低优先级!”
沈棠果断决策,
“图像传输用有损压缩,目标检测算法简化,先把核心功能跑通!
我们要的是在现有条件下能用的系统,不是完美的实验室产品!”
整个基地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每个齿轮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也在磨砺中变得更加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