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天眼”(1 / 2)

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优化,

系统虽然依旧简陋,

但终于达到了一个“勉强可用”的临界点。

沈棠和陆铮决定,在基地内部进行一次小范围的实战演练,检验成果。

他们选择了基地入口处和主要道路交叉口作为监控点。

演练在一个夜晚进行,

由保卫处的战士扮演可疑人员,

进行诸如徘徊、放置物品、异常接触等预设行为。

监控中心里,沈棠、陆铮、老周、老吴等核心人员紧张地盯着几个显示器。

“目标出现!入口处,黑色人影,正在靠近围墙!”操作员报告。

屏幕上,一个模糊的人影被系统用红色框标记出来。

“系统报警:目标在警戒区外徘徊超过设定时间!”

大家精神一振!系统起作用了!

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却让人哭笑不得。

一阵风吹过,树枝晃动,系统报警:“动态目标!”

一只野猫窜过路面,系统报警:“快速移动小目标!”

一个战士正常换岗路过,因为走得慢了点,系统报警:“异常滞留!”

整个晚上,

报警声此起彼伏,

但十次里面有八九次都是误报。

真正的“可疑人员”反而因为动作刻意模仿“正常”,有时被系统忽略。

演练结束,监控中心里气氛有些沉闷。理想与现实差距巨大。

老周有些沮丧:“这……这简直草木皆兵啊!”

老吴揉着太阳穴:“算法还是太笨了,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威胁。”

沈棠却笑了:“大家别灰心!系统能发现目标,能报警,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误报率高,说明我们的算法还不够智能,需要更多的数据和更精细的调整。

但至少,我们证明了这条路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训练它,用大量的真实场景数据去‘喂’它,

让它变得越来越聪明!”

沈棠的话点明了方向。

接下来的日子,基地的工作重点转向了数据采集和模型训练。

他们录制了基地在不同天气、不同时段、不同人员活动状态下的海量监控视频,组织人员对视频中的每一帧画面进行人工标注:

这是人,这是车,这是正常行走,

这是徘徊,这是放置物品……

这个过程极其枯燥和繁重,需要极大的耐心。

标注组的同志们整天盯着屏幕,眼睛熬得通红。

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些标注数据,就是喂养“天眼”、让它变得聪明的“粮食”。

同时,算法组根据这些标注数据,

不断调整模型参数,增加新的判断规则。

例如,结合目标的大小和移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