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勒拿着那包装精致的药包,老泪纵横,对着医馆正堂悬挂的扶苏画像和玄鸟旗,深深叩拜:“陛下……陛下仁德啊!小老儿这条命,是陛下给的!从今往后,小老儿就是真正的秦人,子子孙孙,永为大秦之民!”他的儿子也激动地说:“阿爸,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秦语,将来也去考工部的匠师,报答陛下和帝国的恩情!”
在于阗城的一个新建的居民区内,一位名叫帕夏的寡妇,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艰难。她的丈夫在之前的战乱中失踪,大概率已不在人世。
按照旧俗,她这样的妇人带着幼子,生活将极为凄惨。但帝国官府在统计户籍后,不仅按时发放救济口粮,还根据《大秦帝国妇孺保障暂行条例》,给予了她额外的补贴,并安排她进入官办的纺织作坊学习技艺,赚取工钱。
当她第一次领到足额的工钱,并且作坊管事告诉她,因为她工作努力,下个月还能增加时,帕夏抱着两个孩子,哭得不能自已。她对邻居,一位同样从龟兹迁来的老妇人说:“嬷嬷,我现在才知道,做秦人原来这么好……不用担惊受怕,只要肯干活,就能养活孩子,还能有盼头……我以后一定要让我的孩子都去上官学,做真正的秦人!”
这些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比任何空洞的宣传都更有力量。免费医疗、社会保障、公平的工作机会……这些实实在在的恩惠,彻底击碎了新秦民心中最后的壁垒。
以往那些对学习秦语秦文的抵触情绪,在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求面前,在感受到帝国真心实意的接纳和关怀后,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
学习秦语,不再是被迫的任务,而是改变命运、融入主流、争取更好生活的自觉行动。
在扶苏“以民为本”、“注重实务”、“兼容并蓄”的新政理念持续推行下,整个帝国的思想风气也在发生着深刻而积极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知识的殿堂——皇家学院里,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经过始平元年至三年的熏陶、碰撞与实践,当初加入皇家学院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们,早已不再是当初那般泾渭分明、门户森严、互相攻讦的状态。
在扶苏有意引导和现实需求的推动下,他们不得不放下门户之见,坐在一起,共同研究解决帝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单一的学说往往有其局限性。
儒家的仁政教化、法家的律法制度、道家的顺应自然与辩证法、墨家的兼爱非攻与科学技术、兵家的战略战术、农家的耕战之本、名家的逻辑辩术……其实诸子百家各有其闪光点和实用价值。
于是,一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新的学术思想体系逐渐孕育、成形,并被所有人共同定名为——“秦学”!
秦学并非简单的大杂烩,而是在承认以扶苏皇帝为核心的“家天下”帝国体制前提下,以富国强兵、安民兴业为根本目标,吸收融合了各家精华的实用主义学说。
它强调德法并治,既注重道德教化和民心向背,也强调律法的权威和制度的保障;它主张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反对墨守成规,鼓励探索和创新;它重视生产技术与科学发展,认为这是强国之本;它讲究策略与效率,追求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其核心追求,是构建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安定、繁荣、强大的帝国。
这套学说,因其极强的包容性、实用性和对未来发展的指导性,迅速成为了帝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所有官员入职、晋升前的必修课,也是皇家学院下属政治学院的核心授课内容。
至于原本纯粹的儒家、法家、道家等学说,则更多地退居二线,成为了皇家学院文学院下属文学系、历史系的理论研究和学习内容,供那些对某一学派思想有特别兴趣的学子去钻研。
但它们的影响力,已经远远无法与融合了各家精髓、更适应帝国发展需求的“秦学”相提并论。甚至连当初各学派的掌舵人,如儒家代表叔孙通、法家代表李斯、墨家巨子禽滑厘等,在实际政务、工作中,也不得不、甚至开始主动运用和推崇这种更加圆融、更切实务的秦学思想。
如今的皇家学院,经过数年的发展和改革,早已不再是初创时的模样,再加上始平三年的改制,皇家学院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学院总体分为四大院系:
文学院:传承文化,研究文学、历史、语言、艺术,是帝国人文精神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理学院:探索自然,钻研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基础科学,是帝国科技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人才储备库。
军事学院:专司帝国军官的系统化培养,课程涵盖战略战术、兵器操作与原理、后勤保障、军事地理、政治思想等,堪称帝国军官的摇篮,堪称大秦版的黄埔军校,院长由兵部尚书蒙恬兼任,总参谋长韩信、麒麟军区司令李信等帝国高级将领时常前来授课。
政治学院:这是改革后最具特色的学院,堪称大秦版中央党校。专门负责所有新录用官员的任前培训、在职官员的定期轮训以及擢升、调任前的专项培训。其核心课程便是“秦学”,旨在确保帝国官员队伍思想统一,能力过硬,忠诚可靠。
尤为重要的是,如今的文、理两大学院,在扶苏的引导下,也逐渐摒弃了初期过于偏重“奇技淫巧”研发的风气,转而强调将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打牢、学透、形成体系。
这里汇聚了帝国最优秀的年轻学子,他们在这里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了大秦未来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
这些学子们心中最大的愿望,不再是急于求成地去搞发明创造,而是尽快将学院所授的理论知识彻底掌握、融会贯通。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基础扎实,才有资格参与更高层次的研究。
他们的目标,是当皇家学院下辖的各个专业研究所开始面向学院招收“研究生”时,能够凭借优异的成绩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一举中选,进入那代表帝国最高科研水平的神圣殿堂,一展胸中所学,为帝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帝国的思想,在秦学的引领下归于统一;帝国的人才,在改革后的学院体系中有序培养;帝国的民心,在一项项惠民政策的滋养下紧紧凝聚。
始平四年的大秦,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与稳健,向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