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平四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也更富生机。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帝国上下都沉浸在新年新气象的振奋之中。
自从扶苏登基以来,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大秦这片古老的土地仿佛被注入了神奇的活力,变化之巨,堪称日新月异,沧海桑田。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秦人,无疑是极其幸运的。他们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
三年前,许多人还在为基本的温饱而挣扎,忍受着繁重的徭役和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赋税;三年后,帝国上下已然是另一番天地。
百姓们不再缺衣少食,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粮仓渐满,餐桌上日益丰盛;以前高高在上的官吏,如今也开始为新政为百姓服务;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徭役,被更合理、更有偿的“以工代赈”和官方工程雇佣所取代;那曾经盘剥民力的沉重赋税,也被更公平、更鼓励生产的“摊丁入亩”及商税等新税制所替代。
人们不再仅仅为了生存而奔波,开始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更高的生活品质而努力奋斗。
饮食从单调的粟饭、藿羹,变得丰富多彩,各种烹饪手法、来自天南地北的食材通过发达的交通和皇家商号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
扶苏带来的变化,早已如同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浸润到了帝国子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塑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润物无声的变革,会在始平四年开春后不久,迎来一声石破天惊的惊雷!
就在那场令人振奋的朝会结束后不足七日,一道道加盖着皇帝玉玺和内阁大印的政令,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从咸阳发出,如同插上了翅膀,飞向帝国每一个郡县、每一个乡亭。
与此同时,最新一期的《大秦帝国朝报》也以头版头条、最大号字体,刊载了这一爆炸性的消息。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
无论是田间地头辛勤耕作的农夫,还是作坊里忙碌的工匠,或是市集中交易的商贩,乃至学堂里朗朗诵读的学子,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惊得目瞪口呆,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始平皇帝陛下颁下圣旨:自始平四年起,大秦帝国境内,全面取消农业税!
“取……取消农税?!”关中某县,一位正在田埂上查看冬小麦返青情况的老农,从下乡宣讲的乡啬夫口中听到这个消息时,手中的锄头“哐当”一声掉在地上,他瞪大了眼睛,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啬夫……您……您没骗俺吧?这……这自古以来,皇粮国税,天经地义啊!怎么能……能取消呢?”
年轻的乡啬夫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激动红光,大声地、一字一顿地确认:“王老爹!千真万确!朝廷的邸报、陛下的圣旨都到了县衙了!白纸黑字,加盖玉玺!自今年起,咱大秦的农户,地里打多少粮食,除了留足口粮、种子,剩下的,全都归自家所有!朝廷一个子儿都不收了!”
老农愣在原地,半晌,浑浊的泪水顺着深刻的脸颊皱纹滚落下来,他猛地朝着咸阳方向跪了下去,连连磕头,声音哽咽嘶哑:“陛下……陛下圣明啊!陛下爱民如子!小老儿……小老儿替天下农户,叩谢陛下天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类似的场景,在帝国的四面八方同时上演。农户们奔走相告,喜极而泣。
他们原本已经对如今的生活感恩戴德——陛下分给了他们土地,皇家商号高价收购他们的余粮,官府帮他们兴修水利、提供新式农具……如今,连这最后一项,延续了无数年的“皇粮国税”都彻底免除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所有的劳动成果,除了必要的成本,将全部转化为家庭的财富!
意味着他们可以更从容地规划生活,改善居住条件,或者扩大养殖副业!
扶苏在帝国子民,尤其是广大农户心中的地位,在这一刻彻底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几乎被神化!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无人不在称颂皇帝的仁德与恩典。
而那些归附不久的“新秦民”——原百越山民、草原牧民、西域城邦百姓,他们的感受则更为复杂和深刻。
在草原上,一个刚刚学会几句秦语的鲜卑部落老人,听着部落里派去学习归来的年轻人激动地解释这道圣旨的意义,他沉默了很久,然后用生硬的秦语对围拢过来的族人们说:“以前……头人、贵族,拿走我们最好的牛羊,只给我们留下勉强活命的……现在,秦人的皇帝,不要我们的牛羊,还给我们治病,教我们种地、盖房子,教孩子们读书……这样的皇帝,长生天也会保佑的!我们,要做真正的秦人!”
在南疆百越的一个寨子里,一位越族头人对聚集的村民感慨:“以前我们躲在山里,不仅要防备野兽,还要防备其他部落,还要给土王上交大部分猎物和收获。现在,秦人的皇帝不仅免了我们的税,还派医官来给我们看病,教我们更好的耕作技术。这样的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啊!”
尤其是在新疆地区,这种认同感的提升更为明显。当最初的不安和创伤逐渐被实实在在的好处抚平时,当帝国的政策一次次证明其“言出必行”和“惠民为本”时,那点对故国的残存念想,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百姓,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家国情怀,谁能带给他们还算说得过去的生活,谁便是他们的信仰!
在楼兰县城新建的“帝国医馆”里,一位原姑墨国的老石匠阿迪勒,因为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咳疾严重。在以前,他这样的病只能硬扛,或者找些土方子,生死由命。
如今,他被儿子半扶半架地拉到了帝国医馆。坐诊的是一位从关中来的年轻医官,态度和蔼,仔细询问检查后,诊断为严重的肺痨。
阿迪勒和儿子都吓坏了,以为必死无疑。然而,医官却安慰他们:“老人家莫怕,此病虽重,但并非无药可医。帝国太医署新研制了对症的药物,需按时服用,定期复查。”
更让他们难以置信的是,整个诊治过程,包括后续三个月的药物,竟然分文未取!医官还耐心叮嘱了服药注意事项和复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