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的喧嚣与绚烂,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终将归于平静,但那份震撼与希望,却已深深沉淀在帝国万千子民的心中。
旧岁已除,万象更新,始平四年的朝阳,带着前所未有的暖意与生机,照亮了这片辽阔的疆域。
转眼间,轻松愉快的年假休沐便过去了,始平四年的新篇章正式开启。
各级官署门前再次车马络绎,官吏们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新一年的政务之中。而帝国的中枢——咸阳宫,也迎来了新年第一次,也是最受瞩目的大朝会。
这一日的咸阳宫,在晨光中更显巍峨壮丽。麒麟殿前,白玉铺就的广场上,文武百官身着象征各自品级、崭新笔挺的朝服,按照严格的序列肃然而立。绯色、紫色、青色……不同颜色的官袍在晨曦中交织成一片庄严而华丽的图景。玉佩轻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与官员们低沉的交谈声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朝会前奏。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新年特有的振奋与对未来的期盼。过去一年的辉煌战绩和民生改善,让这些帝国的精英们对始平四年充满了信心。
殿内,鎏金铜柱巍然耸立,玄鸟纹饰在烛火映照下熠熠生辉,气氛庄严肃穆,却又隐含着一股难以抑制的蓬勃朝气,仿佛整个帝国积蓄的力量都即将在此刻喷薄而出。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扶苏,目光沉静而深邃,缓缓扫过下方济济一堂的臣工。冕旒轻轻晃动,在他年轻而坚毅的面容上投下淡淡的阴影,更添几分帝王的威仪。
此刻扶苏的心中亦是感慨万千,思绪不由得飘回数年之前。穿越至今,不过短短数载,昔日那个内忧外患、民生凋敝、危机四伏的大秦,已然在他的引领下脱胎换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这一切,离不开他的“未卜先知”,更离不开在座诸公的鼎力支持与万千黎庶的辛勤付出。
他对帝国的未来有着无比清晰的蓝图,那是一个远超这个时代想象的宏大愿景。
而此刻,他心中最迫切的期待,便是皇家学院内那些正在进行的、跨越时代的研发——能够彻底改变步兵战术、实现单兵火力压制的“秦魂”步枪;拥有更强威力和更远射程、足以轰塌任何坚城壁垒的“秦魄”重炮;实现后勤与兵力快速机动、无视复杂地形的“腾云”系列履带车辆;以及杨永信主持的、那看似玄妙却可能开启全新纪元的电学研究所。
一旦这些国之利器研发成熟并大规模列装,配合帝国如今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效的动员能力,他那一统寰宇、将大秦黑龙旗插遍所有已知世界的宏伟愿景,便将真正从梦想照进现实,具备坚不可摧的实现的基石!
“陛下临朝——!”内侍总管胥坤清越而悠长的唱喏声适时响起,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瞬间打破了殿内原有的细微嘈杂,也打断了扶苏飘远的思绪。整个麒麟殿立刻变得鸦雀无声,所有官员都挺直了腰板,目光聚焦于陛阶之上。
“臣等恭祝陛下新岁圣安!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齐声山呼,声浪整齐划一,洪亮而充满力量,在这高大的殿宇内回荡,透着由衷的敬意与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这不仅仅是礼仪,更是对过去一年辉煌的肯定,对未来岁月的无限期待。
“众卿平身。”扶苏抬手虚扶,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清晰地传入每位臣子的耳中。“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始平三年,赖诸位爱卿同心协力,将士用命,我大秦方能开疆万里,内政修明,民生富庶,创下不世之基业。今日朝会,各部依次奏报去岁概况与新岁计划,让朕与诸公共览帝国之盛况,同绘未来之蓝图!”
按照惯例,六部之中首先出列奏报的,乃是掌管天下户口、钱粮,堪称帝国大管家的户部尚书郑国。这位年迈却愈发精神矍铄的老臣,今日更是容光焕发,手持一本明显比往年更加厚重的奏疏,步履相较于平日似乎也更显稳健轻快。
他走到御阶之前,深深一躬,抬起头时,脸上竟带着几分难以抑制的激动红光,连花白的胡须都微微颤抖。
“臣,户部尚书郑国,启奏陛下!”郑国的声音因为内心的激动而微微有些颤抖,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洪亮,“托陛下洪福,仰新政之利,将士用命,百官勤勉,始平三年,我大秦户部所司各项,皆……皆创前所未有之佳绩!实乃老臣为官数十载,前所未见之盛世景象!”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平复澎湃的心潮,然后才朗声宣读那足以令任何一位帝王、任何一位臣子都心潮澎湃的数据:
“其一,人口丁册。经去岁年底,动员各级官吏,耗时两月,进行全国范围之严格核查统计,剔除虚报、重报,纳入新附之地准确户籍,截至始平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我大秦帝国(含新疆、百越、北疆等新附之地)在册户籍人口,共计三千一百七十七万八千九百二十六人!此乃帝国立国以来,人口之最巅峰!较之始平二年底,净增近五百万口!人口繁盛,乃国运昌隆之基石!”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无法抑制的低低惊叹和吸气声。虽然大家都知道帝国近年来风调雨顺,新政鼓励生育,加之吸纳了大量新附之民,人口增长迅速,但当“三千一百七十七万”这个具体而庞大的数字被清晰地念出时,带来的震撼依然是实实在在的。这意味着更充足的劳动力、更庞大的兵源、更广阔的税基和市场!就连端坐前列的李斯、陈平等人,眼中也闪过一丝惊异,随即化为深深的欣慰。
郑国对众人的反应似乎早有预料,他顿了顿,语气越发昂扬,继续奏报:
“其二,田亩与粮储。自陛下推行新政,鼓励垦荒,改良农具,兴修水利以来,帝国现有登记在册之田亩总数,较之始平二年初,已翻倍有余!昔日关中、关东诸多荒芜之地,如今皆已成为良田沃野。此乃万千黎庶辛勤劳作之功,亦乃陛下仁政惠民,使得百姓有力开垦、有心耕种之果!”
“至于粮储……”郑国脸上露出一种近乎骄傲和自信的神色,声音也提高了八度,“陛下,臣今日可在此,当着陛下与满朝文武之面,立下军令状!以目前帝国各地官仓、义仓,乃至战略储备库之储粮,即便帝国连续两年遭遇如战国末年般之大范围、持续性旱灾,并且同时维持两场如征伐西域般规模之大对外征战之消耗,我大秦,也定然绝无一名百姓会因缺粮而挨饿!仓廪之实,积蓄之厚,前所未有!此非老臣妄言,乃是基于详实数据之推断!”
这番话掷地有声,充满了毋庸置疑的底气。粮食安全,在农业时代就是帝国稳定最核心的命脉!
能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说出这样硬气的话,需要何等雄厚的储备作为支撑!
不少官员,尤其是经历过统一战争前后物资匮乏时期的老臣,更是感触良多,暗自唏嘘。
郑国似乎还嫌带来的震撼不够,又带着几分“甜蜜的烦恼”补充了一句,甚至还难得地开了个玩笑:“不瞒陛下及诸位同僚,去岁一年,仅因皇家商号庞大利润之上缴,以及商税、农税、矿税等各项税赋之超额收入,咸阳、栎阳等几处主要国库,便已迫不得已扩建了三次!然……然依旧时常处于爆满状态!”
“皇家商号吸金之能,简直如同滔滔江河,连绵不绝,又似饕餮之口,吞噬四方之利!老臣掌管国库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如此‘钱满为患’之景象!每每夜深人静,回想起臣刚接管国库时,那空空如也、捉襟见肘之凄惨景象,再对比今日,臣都恍惚觉得是否尚在梦中未醒。”
他这番带着夸张和自嘲的话语,并未引起反感,反而引得殿内不少官员发出了一阵轻松且理解的低笑声。
帝国富足,国库充盈,意味着各项工程、教化、军备开支都能得到保障,他们这些官员的俸禄、赏赐乃至办公经费自然也水涨船高,谁能不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呢?一些年轻的官员更是面露自豪之色,仿佛这帝国的富饶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扶苏闻言,脸上的笑容愈发满意和欣慰。这正是他一直以来努力想要实现的良性循环。
“郑爱卿辛苦了。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强,此乃国之大计。爱卿且再详细说说,如今我大秦百姓之具体生计如何?与往年相比,可有显着改善?”
郑国立刻接口,显然对此早有准备,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陛下圣明,体察入微!如今帝国百姓,尤其是三辅、三河、巴蜀等核心腹地之民,生活确已今非昔比,堪称翻天覆地之变!”
“其一,耕作效率极大提升。因曲辕犁、耧车、龙骨水车等各类新式农具及牛马畜力之大力普及,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设施之修缮与扩建,以及众多小型陂塘水渠之兴修,甚至部分郡县已开始试用工部督造之‘水力翻车’、‘水磨’等机械,农户耕种、灌溉、收割之效率远超以往,昔日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芜之景,如今已极为罕见。”
“其二,收入保障与生活品质提升。此点为关键中之关键!皇家商号严格遵照陛下旨意,始终以高于市场价之‘保护价’收购农户手中之余粮,此举彻底杜绝了‘谷贱伤农’之弊病,使得农户辛勤劳作皆能获得稳定且可观之回报,再无后顾之忧。”
“百姓家中有充裕之存粮,手中有活络之余钱,自然开始追求更好之生活品质。如今,鸡、鸭、鱼、肉、鸡蛋等,早已非年节方可享用之稀罕物,寻常百姓之家,隔三差五餐桌上亦可见荤腥。许多头脑灵活之农户,更利用手中余钱,兴办起各类养殖场,饲养猪、羊、鸡、鸭,乃至挖掘池塘养鱼、种植果蔬,收入来源多元化,家资愈发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