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的喜庆与松弛如同退潮的海水,悄然让位于日常的忙碌与秩序。
咸阳城郊,那座日益恢宏、汇聚了帝国未来希望的皇家学院,也伴随着初春的脚步,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清晨,当初升的朝阳将金色的光辉洒向学院内鳞次栉比的楼宇屋舍时,文学院与理学院所在的区域,已然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与博士、助教们清晰洪亮的授课声。
学子们或捧卷诵读先贤经典,或埋首于复杂的算学公式,或争论着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求知气息。
与之相隔一段距离的军事学院区域,则是另一番景象。操场上,口令声此起彼伏,身着统一作训服的学员们进行着严格的队列与体能训练;远处的靶场,不时传来燧发枪清脆的射击声以及新式火炮低沉的轰鸣,硝烟味隐隐可闻;而在沙盘操演室内,针对各种地形、敌情的模拟推演正在激烈进行,年轻学员们围在巨大的沙盘旁,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试图在思维的碰撞中找到最优的战术方案。
政治学院内,气氛则显得更为庄重严肃。来自帝国中枢各部的官员,正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台下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经过层层选拔的官员学员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着“秦学”精要、帝国新政法规以及为官牧民之道。学员们则凝神静听,时而提笔记录,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未来责任的认知。
而在学院深处,那些被高墙环绕、戒备森严的各个研究所内,真正的核心研发工作,在休沐结束后便已紧锣密鼓地全面展开。
秦魂火枪研究所内。所长韩广奇院士,这位昔日化学院的天才学子,如今眼窝深陷,胡子拉碴,但眼神却异常明亮锐利。
他正亲自监督着最后阶段的极限环境模拟测试。
巨大的实验室内,一台简陋的由火油动力机驱动扇叶的模拟装置正在运转。
“风沙环境,最大风速,持续一个时辰!”韩广奇嘶哑着嗓子下令。
立刻,鼓风机轰鸣,夹杂着细沙的气流猛烈地吹向固定在校验架上的几支“秦魂”原型枪。技术人员紧张地记录着数据,时不时的扣动几次扳机,再检查枪械内部是否有沙尘侵入。
“停!检查!”一个时辰后,韩广奇喊道。技术人员迅速上前,拆卸、检查、清理。
“报告所长,三号枪机匣内部发现微量沙尘,可能影响自动机运行流畅度!”
“标记!记录!立刻分析原因,改进密封结构!”韩广奇眉头紧锁,语气不容置疑,“接下来进行淋雨测试!然后是高温烘烤和低温冷冻!记住,陛下对此枪寄予厚望,称其为‘单兵利器之革命’!我等绝不能辜负圣恩!必须将一切可能出现的故障,无论是风沙、雨雪、酷暑还是严寒导致的问题,统统给我找出来,解决在列装之前!否则,你我皆是帝国的罪人!”
“同时将确认无误可以使用的零件做好记录,让工部准备生产相关零件的车床设备,每测试完一项便准备一项,一旦秦魂测试完成,要第一时间投入量产!”
整个研究所的气氛因他的话语而愈发凝重,也愈发充满了攻坚克难的决心。
秦魄重炮研究所内。相较于韩广奇的焦虑,所长杨慎行院士则显得沉稳许多。他手中拿着一份厚厚的数据报告,正向副手交代着:“根据最后阶段的综合测试,秦魄重炮的机械结构可靠性极高,装填、击发、退弹壳流程顺畅,故障率经统计,低于万分之一,符合甚至超过了陛下的预期要求。”
他指着报告上的图表:“尤其是我等设计的这套简易瞄准辅助装置,配合我们编写的《秦魄重炮操作与维护手册》,经过对三百名炮手进行培训后考核,其命中率稳定在九成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战场上,我们的炮兵将拥有前所未有的精确打击能力!”
副手兴奋地补充:“所长,是否可以向兵部和陛下报捷了?”
杨慎行沉吟片刻,摇了摇头:“再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数据绝对稳定。同时,开始着手研究不同弹种的应用,以及更快速的装填方法。陛下的要求,永无止境,我等亦不能有丝毫懈怠。”
“另外,目前的轮胎还是不行,太笨重,且损坏率极高!得上报学院和工部,研究寻找替代品,不然就靠现有的材料,运输终究是个大难题!”
火油动力机研究所内。这里热气腾腾,充满了金属与机油的味道。所长公输盘院士,这位公输家的传人,正站在一块画满了复杂结构图的黑板前,向核心研究人员阐述他的轻量化方案。
“诸位请看,这是我们目前的原型机,功率足够,但体积和重量仍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关键,尤其是陛下心心念念的‘腾云’系列履带车!”公输盘目光炯炯,“我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轻量化思路。其一,优化内部结构,采用更合理的力学分布,减少冗余材料;其二,寻找更轻、更坚固的替代材料,工部新冶炼出的几种合金值得尝试;其三,改进冷却系统,使其更高效,从而可以缩小部分体积。”
他环视众人,语气充满信心:“目前火车改造应用已经获得巨大成功,证明了火油动力机的潜力无限!只要我们能攻克轻量化这个难关,不仅‘腾云’可期,未来帝国的船只、战舰,都可能由它来驱动!至于火油提炼的问题,工部已联合化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司局,我们只需专注于动力机本身即可!”
研究所内群情振奋,众人摩拳擦掌,准备对这几个方案进行逐一验证。尽快解决轻量化的难题!
电学研究所内。这里的气氛则显得有些……诡异与狂热并存。所长杨永信院士依旧维持着他那科研狂人的形象,头发蓬乱,双眼因过度兴奋而布满血丝,正带着一群同样痴迷的研究员,围着一个不断闪烁着电火花的复杂装置,记录着各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数据。
“电压……又升高了!注意绝缘!记录效应!”杨永信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仿佛在探索神之领域。
而在研究所的另一间相对安静的办公室内,副所长刘邦,则展现了他务实的一面。他从众多研究员和优秀学子中,精心挑选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性格沉稳、不那么“跳脱”的年轻人。
“诸位,”刘邦摊开一份他亲自参与制定的教学大纲,“电学之道,深奥无比,然其未来,必如陛下所言,将照亮整个帝国!我等肩负的,不仅是研究,更有传承之重任!”
他指着大纲上的目录:“这是我们根据《电学启蒙》整理的初级教材,涵盖电之本质、电路基础、安全须知、常见器件等。你们的任务,是尽快掌握这些内容,并思考如何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后来者。你们,将是我大秦皇家学院理学院电学系的第一批奠基者与教师!为帝国储备电学人才,此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
被选中的年轻人们既感到压力,又无比自豪,纷纷表态必将竭尽全力。
就在这全院上下沉浸于教学与科研的热烈氛围中时,一个重磅消息如同春风般传遍了整个学院——陛下要来视察了!
这一日,皇家学院中央广场,旌旗招展,玄鸟旗迎风猎猎。全院近两万名师生,按照院系、年级,整齐列队,鸦雀无声,翘首以盼。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激动、紧张与无限荣耀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