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一张张或凝神沉思、或激烈辩论、或伏案疾书的面孔。空气中弥漫着墨香、茶香,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正在创造历史的兴奋与凝重。
扶苏抛出的宏大蓝图,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了千层巨浪。在场的帝国精英们,在经过最初的极致震撼后,迅速被皇帝描绘的那幅壮丽前景所点燃,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中。
胥坤带领着数名黑冰台案牍司的书记官,笔走龙蛇,不敢有丝毫懈怠,将每一句有价值的建言、每一个最终敲定的细则都详细记录在案。御案旁,已经堆积起了厚厚一摞写满墨迹的绢帛。
“陛下,关于院士研讨会的细则,”李斯捋着胡须,沉吟道,“院士之遴选标准,除学术成就外,德行操守是否亦应列为重中之重?且院士是否应定为终身制?若其后继无力,或德行有亏,又当如何?”
扶苏赞许地点头:“李卿所虑极是。院士,乃帝国学术之丰碑,德行自当与学问并重。朕意,院士非终身制,设立考核期……嗯,暂定五年一评。由黑冰台案牍司暗中收集其学术贡献、督导项目成效、以及风评德行,汇总呈报于朕。若确实德才兼备,持续贡献,则可续任。若尸位素餐,甚至阻碍学术,经朕核实,必将剥夺其院士头衔,绝不姑息!此外,院士研讨会之投票记录,必须严格保密,但最终结果及大致讨论方向,应定期公示于学院内,以示公正,接受监督。”
“陛下圣明!”众人皆服。这一条被迅速补充进细则。
茅焦接着提出:“陛下,研究所依项目而设,灵活机动,然大项目往往耗时数年,其间参与研发之学子、博士,其学业如何考核?成绩如何评定?若只顾研发而荒废了系统学习,岂非又走上了老路?”
“茅卿问到了关键处。”扶苏显然深思熟虑,“凡进入研究所之人员,无论原本身份如何,均需接受双重考核。其一,为其所在研究所的项目进展贡献,由所长及督导院士评定;其二,每月仍需回到其所属学系,参加关键课程的学习与考核,由系正负责。两者综合,方为其最终成绩。成绩优异者,方有资格参与‘硕士’头衔的评选,并获得相应俸禄。如此,可确保其不偏废基础。”
讨论细致而热烈,从研究所的项目申请流程,到文理两院的课程设置划分,再到教材编撰的进度要求、学子的分级考核标准……事无巨细,皆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辩论。
一日三餐,皆有宫中内侍准时送来精美膳食,甚至夜深之时,还有御膳房精心准备的夜宵羹汤。扶苏更体恤臣下,令人在宣室殿侧殿布置了软榻屏风,供实在困倦不堪的臣子小憩片刻。然而,往往榻席未暖,小憩之人便又忍不住回到那热烈的讨论圈中。
皇帝陛下几乎全程参与,他时而凝神倾听,时而一锤定音,时而引导争论,时而又能提出令所有人都茅塞顿开的精妙见解。他那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对细节的把握,让李斯、陈平这等绝顶聪明之人也时常暗自心惊,敬佩不已。
时间就在这忘我的商讨中飞速流逝,日升月落,整整三天!
当第三日的夕阳余晖再次透过窗棂,洒在胥坤刚刚抄录完毕的、最后一份细则绢帛上时,整个宣室殿内,陷入了一种短暂的寂静。
所有人都带着难以掩饰的疲倦,眼窝深陷,唇干舌燥,李斯的胡须似乎都更白了几分,茅焦的嗓音已然沙哑。但他们的眼睛,却亮得惊人!
案几上,那堆积如山的绢帛,仿佛有着千钧之重。那里面记录的,不仅仅是一项项冰冷的条文,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体系完备的帝国科教文卫新体系的诞生!是足以保障大秦文脉学术昌盛万年、人才辈出的坚实根基!
李斯颤抖着双手,将最终汇总的纲要呈给扶苏,声音沙哑却充满激情:“陛下!臣等幸不辱命!皇家学院改制细则、三级学制推行方案、教育平权、医疗普惠、良种助农三大国策之行止细则……均已商讨拟定,请陛下御览!”
扶苏接过那沉甸甸的纲要,并没有立刻翻阅,而是目光缓缓扫过殿内每一位重臣,看着他们憔悴却兴奋的面容,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他缓缓起身,手持纲要,声音清晰而有力地传遍大殿:“诸卿辛苦了!这三日,诸卿与朕在此殿中所定下的一切,必将载入史册!后世子孙将会铭记这一天,铭记诸卿之名!此非为一朝一夕之策,实乃为我大秦奠定万世不易之基业!此纲要,朕即刻朱批用印,颁行天下!名曰——《始平科教文卫定制》!”
“陛下圣明!大秦万年!”所有人齐齐跪倒,声音虽然疲惫,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豪与坚定。他们深知,自己参与并亲手缔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正如扶苏所言,这一事件,注定将在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世誉为“文道昌盛之源”!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大计已定,可暂歇片刻之时,医学院院长李醯却深吸一口气,再次出列叩首:“陛下!臣还有一事,关乎医疗普惠之推行,亦关乎帝国人口之繁衍大计,踌躇良久,觉此时提出最为恰当,恳请陛下与诸位同僚议之!”
扶苏抬手:“李爱卿但说无妨。”
李醯神色凝重,道:“陛下,臣执掌医学院,于妇婴一道,尤为关注。自古女子生产,便是一大难关,犹如过鬼门关。难产、血崩、产褥热……皆可轻易夺去产妇与新生儿之性命。致使民间有言:‘儿生日,母难日’。此绝非虚言!”
殿内众人闻言,皆神色一肃。在场大多为人父,即便未曾亲历,亦听闻过生产之凶险。蒙恬等人,想起家中妻妾生产时的揪心场面,亦是不由得点头。
李醯继续道:“然,经医学院多年研究,尤其是多次动物实验,臣与一众博士认为,对于确系难产、危及母子性命之情况,或可尝试……剖腹取子之术!”
“剖腹产?”殿内响起几声低呼。这想法实在有些骇人听闻。
“正是!”李醯豁出去了,语气加快,“此术虽险,但若操作得当,消毒严格,辅以医学院新研制之麻沸散与止血散,成功之几率,远高于听凭难产妇人煎熬至死!若能推广,不知可挽救多少妇人婴孩之性命!此乃大功德!”
但他随即话锋一转,面露难色:“然,最大之阻碍,非在医术,而在人心!男女大防,深入骨髓。产房之内,除产婆与女性亲眷,男子尚且避之不及,何况让男子医官持刀为妇人剖腹?此观念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转。故臣踌躇,此术纵有奇效,又如何能推行于天下郡县之帝国医馆?”
殿内一时沉默。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医术或许能突破,但千百年来的礼法规矩和世俗观念,却是一道巨大的无形壁垒。
扶苏听完,面色平静。作为穿越者,他深知剖腹产在未来的普及和重要性,这在他看来根本不算问题,关键在于方法。
他并未直接回答,反而问道:“李爱卿,朕问你,这剖腹产手术,其难点在何处?是否可通过编撰标准教程,进行短期理论培训,并结合动物实验,便能令一般医官掌握操作?”
李醯仔细想了想,谨慎答道:“回陛下,若论‘掌握’和‘操作’,剖腹产手术之步骤、切口、缝合、止血、术后护理等,确可通过精编教材与反复动物实验来培训。然……陛下,人体构造复杂,个体差异极大,手术之中,意外频发,谁也无法保证次次完全成功。只能说,若将此术规范化,推广教学,其成效绝对远超现今听天由命之状!至少,能给那些濒死之妇人婴孩,一条活路!”
“有一条活路,便胜过万千!”扶苏斩钉截铁道,他目光扫视全场,“诸卿皆认为男女有别,男医官为女子行此术,于礼法不合,难以推行。那朕便问一句,若行医者,本就是女子呢?”
“女子?”众人一愣。
“不错!”扶苏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既然蒙学院已不分男女,未来我大秦,将有无数女学子走入学院,钻研学问!她们亦可考入研学院,甚至进入皇家学院!那么,医学院为何不能专门招收一批女学员?”
他看向李醯,思路越发清晰:“设立‘妇科与产科’专科!专门选拔培养女性医者!她们可系统学习妇科疾病之诊疗、接生技术、产后护理,以及这剖腹产手术!学成之后,分配至各郡县帝国医馆。朕意,可在每个帝国医馆内,单独设立‘女子医署’,或直接称为‘女子医院’,其内医者、护工,皆为女子,专门接待诊治女性病患!如此,专事专办,既避免了男女大防之困扰,又能极致专业化,提高诊治效率,更能推广这救人性命的剖腹产之术!诸卿以为如何?”
轰!
扶苏这番话,再次让殿内众人心神巨震!
专门培养女医官?设立只接待女子的医院?
这想法……太过超前!简直是颠覆了自古以来的传统!
殿内一时间落针可闻。李斯、茅焦等人面面相觑,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惊愕。陈平则低头飞速权衡利弊。蒙恬皱紧眉头,他习惯于战场厮杀,对这种涉及内帷之事,本能地觉得有些不妥,却又说不出具体哪里不对。
李醯则是眼中精光爆闪,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抖:“陛下!陛下此策……此策简直是釜底抽薪,直指要害啊!若真有女子医官、女子医院,那所有阻碍, 便能够迎刃而解!女子为女子诊治,天经地义!剖腹产术之推广,再无滞碍!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啊!”他几乎是喊出来的,仿佛看到了无数母婴得以存活的光明未来。
扶苏看向其他重臣:“诸卿可有异议?”
李斯沉吟片刻,缓缓道:“陛下,此举……虽有悖于常情,然细思之,却又是解决此事之唯一妙法。且陛下推行新政,帝国威权日隆,百姓生活日善,对朝廷之信服前所未有。若帝国强力推行,言明此为保全妇孺性命之仁政,相信民间纵有微词,亦难成阻碍。只是……培养女医官,非一日之功。”
“无妨!”扶苏一挥手,“可先从现有帝国所有医者之中,遴选聪慧、胆大心细之女子,或从民间、甚至从宫女中招募符合条件之女子,进行速成培训,优先学习接生与产后护理,解燃眉之急。同时,在医学院正规学制中,设立妇科产科专科,面向女学子,进行长远培养。双管齐下,此事必成!”
陈平也开口道:“陛下,此举亦能极大增加女子求学之吸引力。天下父母,若知女儿学医亦可光耀门楣,获得帝国俸禄,成为受人尊敬之医官,必更乐意送女儿入学。于教育平权,亦有大益!”
“善!”扶苏满意点头,“既然如此,便将此议细化:于皇家学院医学系下,增设‘妇科产科学’,面向女子招生。于各郡县帝国医馆,规划设立‘女子医署’。将剖腹产术之规范教程编写、女医官之选拔培养,列入医疗普惠之国策细则之中,一体推行!”
“臣等遵旨!”李醯激动万分地领命,仿佛已经看到了帝国妇婴死亡率大幅下降的那一天。
就这样,一项项或宏大、或精细的政策,在这三天三夜的激烈讨论中不断被补充、完善,最终悉数纳入了《始平科教文卫定制》的宏伟框架之中。免费的教育、免费的医疗、保障妇女生产安全、轻徭薄赋、鼓励学习……这一切,共同编织成了一张促进并保障人口快速增长、提升帝国整体实力的巨网,为大秦未来的人口爆发式增长,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当细则最终定稿,用印颁发之后,整个帝国庞大的机器开始按照新的蓝图高速运转起来。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自然是皇家学院。
改制诏书和《定制》细则送达学院之日,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原本散漫自由、以参与项目研发为荣的学子们,听到大部分人将要被“回炉重造”,按照文理分系进行系统学习,还要接受严格的考核时,顿时炸开了锅。抱怨之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