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的晨雾尚未散尽,天宇踩着露水登上检修中的“破浪号”。船坞里,工匠们正用麻线测量桅杆的垂直度,敲打声与吆喝声在水面上荡开涟漪。郑和站在船舷边,指着新换的铜制船底对天宇说:“城主您看,这铜皮用锡铅合金熔过,能防海虫啃咬,至少能顶五年。”
天宇点头应着,目光扫过船坞里的五艘待修舰船——这是西征海路的主力,需在月底前全部检修完毕。他正盘算着调配多少水手才能满足舰队需求,脑海中突然响起一阵清晰的电子音,既非风声也非匠人的吆喝,带着金属般的冷冽质感:
【检测到宿主启动跨海域扩张计划,航海人才缺口符合阈值,特殊召唤机制触发——】
【解锁“郑和船队水手”专属召唤权限。】
天宇的脚步顿在甲板上,指尖下意识攥紧了船舷的栏杆。系统自三年前激活后,多是提示资源增减或技术突破,这般直接触发召唤机制还是头一遭。他强压下心头的悸动,静听系统详解。
【权限说明:郑和船队水手为系统模板化人才,萃取明代远洋舰队核心船员技能精髓,具备“远洋导航”“应急操船”“海域勘探”“接舷格斗”四项核心技能,熟练度均达“精通”级。】
【召唤规则:首次召唤可免费获取五百名基础水手;后续每召唤一百名需消耗一千资源点;所有召唤水手初始忠诚度100%,无叛逃风险,可直接编入现役。】
“郑和船队的水手……”天宇望着远处翻涌的海浪,喉结微动。他曾在古籍中读过,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水手不仅能凭星象定方位、借洋流辨航线,遇上风暴时更能在倾覆前稳住船舵,甚至能在甲板上排兵布阵,抵御海盗的接舷攻击。如今西征海路艰险,正缺这样的顶尖水手。
【是否触发首次召唤?】系统再次提示。
“即刻召唤。”天宇在心中默念。
话音刚落,港口西侧的空地上突然泛起一层淡蓝色的光晕,像被阳光穿透的海水。光晕中,五百个身影由虚转实,蓝色短褂的衣角在晨风中扬起,腰间的弯刀鞘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他们落地时脚步齐整,仿佛踩着无形的鼓点,靴底踏在青石板上,竟没有一丝杂音。
天宇与郑和快步走下“破浪号”,只见这五百名水手已自发列成十排方阵,每排五十人,肩宽臂展几乎一致,连腰间弯刀的悬挂角度都分毫不差。他们的皮肤是常年暴晒的古铜色,手掌布满老茧,指节粗大——那是常年掌舵、收帆磨出的印记。为首的老水手约莫五十岁,鬓角染霜,左眼眉骨处有一道月牙形的疤,站姿却比年轻水手更挺拔,目光扫过港口的舰船时,带着审视的锐利。
“属下王海,率郑和船队水手五百人,参见主公!”老水手向前一步,单膝跪地,身后五百人齐齐躬身,动作整齐得如同一个人。声浪撞在船坞的岩壁上,回声震得檐角的铜铃叮当作响。
天宇扶起王海,指尖触到他短褂下结实的臂膀:“王统领免礼,看你们的架势,倒是省了磨合的功夫。”
王海抬头时,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本以为召唤自己的会是个耀武扬威的权贵,没想到这位年轻城主竟如此沉稳,还能一眼看出他们的默契。他抱拳答道:“主公谬赞。我等在系统空间已演练过队列与操船配合,虽为新聚,却如共事十年的弟兄。”
郑和在一旁看得直点头,他走到一个年轻水手面前,指着远处的灯塔问:“那塔高几许?距此处多远?”
水手不假思索:“塔高约三十丈,距此三里七分。用六分仪测太阳高度角,结合此刻辰时三刻的日光角度,可反推距离误差不超十步。”他说话时,右手食指下意识在空中比划着测量的弧度,那是常年使用航海仪器留下的习惯。
郑和又问:“若遇台风,船在礁石区如何转向?”
“逆风调戗!”另一个水手抢答,“松前帆,紧后帆,舵向偏左三度,借侧风摆舵,让船身与礁石区保持两链(约三百六十丈)距离,待风势稍缓再走之字航线脱离。”他甚至能说出具体的舵向角度,显然是经验之谈。
天宇心中大定,对王海道:“王统领,这些舰船就交给你们了。三日后,我要看到它们能出港试航。”
王海目光扫过船坞里的舰船,从“破浪号”的龙骨看到最外侧小快船的帆索,沉声道:“主公放心,五百弟兄分十组,每组负责一艘船的调试,保证如期试航。”他转头对身后的水手们下令:“一组检查锚链,二组调试帆索,三组检修火炮,四组……”
五十道指令清晰利落,没有丝毫滞涩。水手们应声散开,动作快得像离弦的箭。负责检查锚链的水手蹲下身,手指抚过链环的接口,仅凭触感就判断出哪几节需要更换;调试帆索的则攀上桅杆,在数十丈高的横杆上行走如平地,调整绳索的松紧度时,连绳结的缠绕方向都分毫不差。
郑和拉着天宇走到僻静处,压低声音道:“城主,这些水手……怕是比当年跟着我下西洋的老弟兄还利落。你看那调帆的手法,是‘八面受风’的古法,现在的水手早就没人会了。”
天宇笑了笑,没解释系统的来历,只道:“能用就好。海路西征,还需他们多担待。”
一、三日试航:技艺惊四座
第三日清晨,港口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五艘舰船一字排开,帆索在晨光中绷得笔直,五百名水手站在甲板上,蓝色短褂在阳光下连成一片,像海面上的层叠浪涛。王海站在“破浪号”的船首,手中红旗一挥,五艘船同时解缆,帆叶缓缓升起,动作精准得如同复刻。
“起锚!”
“左舵五度!”
“测水深!”
指令声在船队间回荡,水手们的应答声穿透海风,清晰地传到岸边。天宇与郑和站在灯塔上,用望远镜观察——只见“破浪号”在王海的操控下,先是直线前进,突然一个侧转,船身与水面形成三十度夹角,激起的浪花溅在甲板上,却没有一名水手慌乱,各司其职地调整帆向。
“这是‘羚羊转身’!”郑和忍不住叫好,“在狭窄水道里避礁石最管用,寻常水手至少要练三年才能掌握,他们竟能一次成!”
更惊人的是后续的“火炮试射”。五艘船在海上列成梯队,每船侧舷的十门火炮同时瞄准远处的浮靶。王海一声令下,炮声轰鸣,硝烟散去后,浮靶尽数碎裂。负责装填的水手动作快如闪电,从清理炮膛到填入炮弹,全程不超过一分钟,比华夏军现有的炮兵快了近一半。
“他们不仅会操船,还懂火炮协同!”郑和抚着胡须,眼中满是惊叹,“这要是遇上殖民舰队,光这装填速度,就能让对方吃大亏。”
试航持续到正午,船队完成了“礁区穿行”“逆风航行”“应急抢修”等十项测试,每项都堪称完美。返航时,王海指挥船队以“雁形阵”驶入港口,船与船之间的距离不差三尺,连最挑剔的老船工都挑不出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