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展开一张海图,图上用红线标注着现有的贸易航线——北至东亚、南抵南洋,但在印度洋以西,还是一片空白。“目前咱们的商船只敢在南洋打转,因为没有‘远洋护航舰队’。”他指着红海的位置,“我计划组建‘华夏远洋舰队’,配三艘铁甲舰、五艘巡洋舰,明年开春就沿‘海上丝绸之路’往西洋走,先去印度,再到阿拉伯,最后直达欧洲。”
“光有船还不够。”负责商业的张通判补充道,“得在沿途建‘贸易站’,像马六甲、斯里兰卡这些地方,租块地修仓库、设商行,让咱的商人有个落脚点。我还想在欧洲开‘华夏商品展销会’,把咱的瓷器、丝绸、棉布摆出去,让那些西洋贵族也尝尝‘华夏味’。”
天宇看着海图上的红线,沉吟道:“贸易不止是卖东西,更是学东西。让船队带些西洋的技师回来,不管是造船的、织布的,还是搞天文的,只要有真本事,咱都要。咱的工匠得跟人家学,但更要想着‘怎么比人家做得好’。”
四、教育:从“扫盲”到“育才”
朱熹指着图上标注的学堂区域,语气恳切:“这五年,咱让百姓能识字了,但要搞工业、搞科技,光识字不够。我计划建‘华夏学院’,分‘农科’‘工科’‘商科’‘军事科’,请沈括先生讲农学、请李诫先生讲工学、请郑和大人讲航海……”
他从袖中拿出一份课程表:“还要开‘外语课’,教孩子们学西洋话、东洋话,将来让他们去西洋当使者、去南洋做商人,把华夏的学问带出去,也把外面的学问带回来。”
“我支持。”天宇看向朱熹,“学院不仅要收男娃,也要收女娃。女子能顶半边天,上次纺织厂的女工改良了织布机,效率提高了三成,这就是证明。”
朱熹愣了一下,随即躬身行礼:“城主说得是,是我狭隘了。明日我就修改章程,男女童入学,一视同仁。”
五、防务:从“防御”到“威慑”
牛皋最后上前,一脚踩在图纸的边境线上:“要搞发展,就得有底气。我计划把常备军扩编到两万人,再训练五万人的预备役。北部修三座堡垒,西部建一个骑兵营,南部港口常驻一支舰队——谁敢动咱的贸易线,咱就让他有来无回。”
他顿了顿,眼神锐利如刀:“更重要的是‘武器代差’。李诫说了,三年内能造出‘后装线膛炮’,射程比现在的火炮远一倍;我还要练一支‘火枪骑兵’,骑着最快的马,拿着最准的枪,冲起来能把敌军的阵型撕成碎片。”
天宇看着众人热切的脸庞,伸手在规划图上重重画了一个圈,将整个华夏城及周边的规划区域都圈了进去:“诸位的想法,合在一起,就是华夏城的未来。但记住,咱搞扩张,不是为了欺负人,是为了让跟着咱的百姓能吃饱、穿暖、有书读、有尊严;是为了让‘华夏’这两个字,能在世界上站直了说话。”
他举起手中的令牌,令牌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从今天起,这张图就是军令状。各司其职,五年后,我要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华夏城——农田连成片,工厂冒青烟,商船走万里,学院传书声,军队镇四方!”
“是!”众人齐声应和,声音在城楼回荡,惊起一群飞鸟。
风还在吹,城楼下的华夏城渐渐亮起灯火,从内到外透着一股向上的劲。天宇望着远方的星空,那里有无数星辰,正如华夏城的未来——或许现在还不够亮,但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终有一天,会成为最耀眼的那一颗。
规划图在风中微微起伏,上面的每一条线、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从蛰伏到崛起的渴望。宏图已展,接下来,便是用双手去丈量土地,用汗水去浇灌梦想。华夏城的故事,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