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楼上的风带着初秋的凉意,吹动天宇的衣袍。他凭栏而立,目光扫过脚下的华夏城——东边的农田里,联合收割机正沿着田垄推进,金色的稻浪在机械轰鸣声中翻涌;南边的工业区烟囱林立,却不见黑烟,取而代之的是净化后的白色水汽,纺织厂、机械厂的厂房整齐排列,隐约能听到机器运转的规律声响;西边的港口码头,三艘挂着“华夏”旗号的远洋商船正在装货,搬运工人的号子声与汽笛声交织,透着蓬勃的生机。
“这五年,咱们确实走了很远。”王贵站在天宇身侧,手里捧着一卷刚绘制好的《华夏城扩张规划图》,粗粝的手指划过图上的红色标记,“但要说够了,还差得远。”
牛皋靠在城楼的立柱上,手里把玩着一枚铁制令牌,令牌上“华夏军”三个字被摩挲得发亮。他瓮声瓮气地接话:“王贵说得对。现在周边的小势力是不敢动咱了,但西洋那些殖民者,眼睛可一直盯着澳洲这块地。咱要是停了脚步,用不了几年,就得被人家按在地上摩擦。”
天宇微微点头,转身看向围在城楼上的核心成员——主管农业的沈括、掌管工业的李诫、负责贸易的郑和、统领军务的牛皋、主抓教育的朱熹……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沉稳的期待。他接过王贵手中的规划图,在城楼上铺开,图纸几乎占据了半面城楼的地面。
“诸位,”天宇的声音在风中清晰传开,“今日请大家来,不是为了庆功,是为了给华夏城找下一个‘五年目标’。这张图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圈,都是咱们接下来要啃的硬骨头。”
一、农业:从“自足”到“输出”
沈括率先上前,指着图上标注的绿色区域:“目前咱们的粮食自给率已达150%,但这远远不够。我计划在北部荒原推行‘梯田改造’,用三年时间开垦出五千亩梯田,引种从西域传来的耐旱麦种;同时在东部湿地挖塘养鱼、种植水生作物,搞‘稻渔共生’模式。”
他顿了顿,拿出随身携带的作物样本——一串颗粒饱满的紫色麦穗,“这是新培育的‘紫麦’,耐寒、高产,磨出的面粉富含微量元素,在南洋市场上已经有商人预订了。只要梯田能成,明年就能量产,单这一项,就能让农业产值再翻一倍。”
“光种粮还不够。”天宇补充道,“要建‘农产品加工厂’,把小麦磨成精粉、把稻米酿成米酒、把果蔬做成罐头。咱不能只卖原材料,得卖‘华夏牌’的成品,让南洋人一提到‘好吃的’,就想起华夏城。”
沈括眼睛一亮:“城主说得是!我这就安排人选址建厂,争取明年秋收后投产。”
二、工业:从“仿制”到“原创”
李诫踩着图纸上前,指着标注着齿轮图标的工业区:“这五年,咱的铁厂能造出合格的铁轨了,织布机能仿出西洋的珍妮机了,但这不够——仿得再好,也是人家的技术。下一步,我要搞‘原创突破’。”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设计图,上面画着一个复杂的机械结构:“这是‘蒸汽动力犁’,用蒸汽机带动犁头,效率是牛耕的十倍。我还想在纺织厂试装‘水力发电装置’,咱华夏城的河流多,不用白不用,发电成本比烧煤低一半。”
“还有军工业。”牛皋猛地拍了下桌子,震得图纸都抖了抖,“兵工厂现在能造后膛枪了,但射程和精度还比不上西洋的‘米尼枪’。我跟李诫合计过,要在三年内在城南建‘火药研究所’,专门改良火药配方;再挖一条地下试验场,测试新火炮的威力。”
李诫点头附和:“军工业是重中之重。我已经让人联系了留洋回来的工匠,他们带回了西洋的‘车床’图纸,只要咱们能造出自己的车床,就能批量生产精密零件,到时候别说米尼枪,连蒸汽战舰的引擎,咱都能造!”
三、贸易:从“区域”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