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49章 自治稳固,基业已成

第349章 自治稳固,基业已成(1 / 2)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黑风堡的垛口,在华夏城的青石板路上投下长长的光影。送报的孩童踩着晨光穿梭在街巷,清脆的吆喝声穿透薄雾:“看报咯——新粮亩产再破纪录!西洋商队今日到访!”

街角的早点铺飘出油条与豆浆的香气,掌柜的王二喜滋滋地给客人装着吃食,柜台上的收音机正播放着自治区域的晨间新闻:“……昨日,南部灌区第三期工程竣工,新增灌溉面积两千亩,预计可使秋粮增产三成……”

这是华夏城自治区域稳固后的第五个年头。

一、阡陌纵横,仓廪丰实

城外的田野里,沈括带着农官们查看新培育的稻种。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禾秆,饱满的颗粒在阳光下泛着金芒。“‘华夏三号’稻种果然没让人失望,”他用卡尺测量着稻粒的直径,笑容满面,“比普通稻种增产近四成,还抗倒伏,今年的粮食储备怕是要堆不下了。”

旁边的老农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弄着稻叶,眼眶有些湿润。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是官府组织百姓挖渠排盐、改良土壤,才让荒地变成了良田。“沈大人,您说咱这日子,咋就跟做梦似的呢?”

沈括拍了拍他的肩膀:“不是做梦,是咱自己干出来的。”

如今的自治区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从黑风堡到青岚港,纵横交错的水渠织成一张巨大的水网,将雪山融水引入千亩良田;田间的蒸汽脱粒机取代了传统的石碾,效率提高了十倍不止;农科院培育的改良作物遍布田野,小麦、玉米、水稻的产量逐年攀升,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远销南洋。

粮仓区成了华夏城最气派的建筑群之一。二十座高三层的粮仓整齐排列,每座都能储存百万石粮食,由专人看管,采用通风防潮的设计。守仓的老兵常说:“就算遇上三年大旱,咱城里的粮食也够吃。”

二、百业兴旺,货通四海

青岚港的码头总是热闹非凡。十艘万吨级的货轮停泊在泊位,起重机正将一包包棉布、瓷器、铁器吊装上船;来自欧洲、南洋的商船整齐排列,船员们忙着卸货——香料、象牙、西洋钟表……码头上的报关员用流利的汉语、英语、马来语核对清单,忙而不乱。

“张老板,这批‘华夏牌’棉布可真抢手,伦敦的商人加价三成要现货!”一个留着络腮胡的西洋商人拍着绸缎庄老板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赞叹。

张老板笑着递过一杯茶:“汉斯先生,下月新的织布厂投产,产量能翻一倍,到时候优先给您供货。”他的绸缎庄五年前还只是个小摊位,如今已是自治区域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商,旗下的“华夏布”因质地细密、花色新颖,在国际市场上名声大噪。

城内的工坊区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纺织厂的蒸汽织布机日夜运转,女工们坐在流水线旁,手脚麻利地将棉布打包;铁器厂的高炉熊熊燃烧,工人们正锻造着新一批铁轨——自治区域的铁路网已修到了五十公里外的铁矿,用不了多久就能贯穿整个区域。

“王工头,这批铁轨的硬度达标了吗?”质量监督员拿着检测仪仔细检查,眉头紧锁。

“放心,”王工头拍着胸脯,“用的是最新的‘百炼钢’技术,抗压强度比西洋货还高两成!”

除了传统的纺织、铁器行业,新兴的产业也蓬勃发展。电报局里,报务员敲击着电键,将消息发往各地;电灯厂的发电机嗡嗡作响,让华夏城成了澳洲内陆第一个用上电灯的城市;医学院的学生们在解剖室里认真学习,旁边的药房陈列着用现代方法提炼的中成药。

三、法治清明,秩序井然

自治区域的 urthoe(法院)前,围满了前来旁听的百姓。今天审理的是一起商铺合同纠纷,原告是本地商人,被告是西洋客商,法官用汉语和英语双语庭审,双方律师唇枪舌剑,条理清晰。

“根据《华夏城商事法典》第三章第七条,被告未按合同约定时间交货,需支付违约金……”法官敲响法槌,声音清晰有力。旁听席上爆发出掌声——这五年,自治区域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从民法、刑法到商法、税法,条文细致,执行严格,无论身份高低、国籍如何,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街道上,巡警骑着自行车巡逻,腰间的警棍和手铐锃亮。他们不像以前的衙役那样耀武扬威,遇到百姓问路会耐心指引,看到孩童摔倒会弯腰扶起。“李大哥,今天又来巡逻啊?”路边的摊主热情地打招呼,递上一个刚出炉的烧饼。

“不了, duty( duty)在身,”巡警笑着摆摆手,继续往前走去。五年前,这里还常有盗匪出没,如今却夜不闭户——严密的治安网络和公正的司法体系,让犯罪率降到了历史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