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的学堂更是座无虚席。从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到中学的数理化、外语,课程设置兼顾传统与现代。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朗朗的读书声传遍街巷。“先生,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提问。
先生拿起地球仪,耐心解释:“因为地球在自转啊……”
这五年,自治区域新建了三十所学校,普及了义务教育,甚至还有专门的女子学堂。曾经目不识丁的农家女,如今能读书写字;以前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苦力,现在能看懂机器说明书。
四、甲兵强盛,固若金汤
黑风堡的城墙上,士兵们正进行日常操练。他们穿着统一的新式军装,配备着自制的步枪和火炮,动作整齐划一。了望塔上的哨兵用望远镜观察着远方,一旦发现异常,就能通过电报迅速通报。
“各单位注意,进行实弹演练!”指挥官一声令下,火炮阵地上的士兵们迅速行动,装弹、瞄准、发射……“轰!轰!”炮弹精准地落在远处的靶场上,炸起阵阵烟尘。
这五年,华夏城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兵工厂造出了比西洋更先进的后膛枪和速射炮;造船厂建成了十艘铁甲舰,游弋在近海,保卫着贸易航线;空军(虽然还只是热气球侦察部队)也初具规模,能俯瞰战场态势。
“报告将军,北部边境发现不明武装!”通讯兵匆匆跑来,递上电报。
将军接过电报,看了一眼,淡定地说:“让骑兵营和炮兵连过去看看,注意不要主动开火,先查明身份。”这样的从容,源于强大的实力——自治区域的常备军已扩充到一万人,还有五万人的预备役,随时可以 obilize(动员)。
五、人心凝聚,认同日深
傍晚的中心广场上,各族百姓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汉族的秧歌、回族的踏脚、彝族的火把舞……大家手拉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广场中央的纪念碑上,刻着“华夏一家亲”五个大字,熠熠生辉。
“玛莎,尝尝这个!”一个汉族大妈递给旁边的西洋姑娘一块月饼,“今天是中秋节,要吃这个才团圆。”
玛莎是五年前随商队来的,如今已在华夏城定居,嫁给了本地的工匠。她笑着接过月饼,用流利的汉语说:“谢谢王大妈,我也给您带了我们家乡的曲奇。”
这样的场景,在华夏城随处可见。五年来,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这里定居、通婚、融合,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华夏认同”——不是基于血缘,而是基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里秩序的认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天宇站在城楼上,俯瞰着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从最初的一个小堡垒,到如今五百平方公里的自治区域,从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他仿佛看到了无数人的身影:扛着锄头开垦荒地的农民,在工坊里挥汗如雨的工人,在学堂里教书育人的先生,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士兵……
“大人,该吃晚饭了。”身后的侍卫轻声提醒。
天宇点点头,转身往回走。他知道,自治区域的稳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风雨,还会有挑战,但他有信心——因为这座城的根基,早已深深扎进了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心中。
回到城主府,饭菜已经备好。妻子给她盛了一碗米饭,笑着说:“今天的报纸看了吗?西洋的国王都派人来祝贺咱自治区域成立五周年呢。”
天宇拿起报纸,头版头条就是各国的贺电,旁边配着华夏城的航拍图——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澳洲内陆拔地而起,周围是肥沃的田野,远处是蔚蓝的大海,一派繁荣景象。
他端起饭碗,心里充满了踏实。这五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华夏城不仅站稳了脚跟,更建成了一片乐土。基业已成,接下来,就是让这片乐土更加稳固,让这里的人们永远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窗外的夜色渐浓,华夏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像一片璀璨的星河。天宇知道,这光芒,会越来越亮,照亮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