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48章 殖民求和,重申盟约

第348章 殖民求和,重申盟约(2 / 2)

五天后,双方拟定了新的盟约条款,比三年前的《休战协议》更细致:明确划分了南洋商路的“共享区域”与“专属区域”;规定边境驻军数量需提前通报对方;设立“纠纷调解委员会”,由双方商人代表共同组成,处理贸易摩擦;赔偿款分三期支付,首期一万两白银与火炮图纸需在三个月内交付。

三、盟约重申,仪式庄重

盟约签订仪式选在华夏城的议事广场举行,周边势力的代表都被邀请观礼,包括黑岩部落的黑石、流沙国的使者,甚至还有马六甲商会的会长。天宇说:“让大家做个见证,盟约不是纸上的字,是要被所有人盯着的承诺。”

广场中央搭起了高台,铺着红色的毡毯。天宇与托马斯并肩站在台上,身后是双方的随员与观礼的宾客。李文书高声宣读盟约条款,每念一条,都有吏员用汉语、拉丁语、马来语三种语言重复一遍,确保在场的人都能听懂。

读到“若一方违反盟约,其他观礼方有权联合制裁”时,黑石忍不住喊了声“好”,流沙国的使者也点头表示赞同。他们都吃过殖民当局的亏,自然希望华夏城能镇住这个“反复无常的邻居”。

签字时,天宇用毛笔在盟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笔锋遒劲有力;托马斯则用羽毛笔签下名字,手腕微微颤抖。双方交换盟约文本后,按照华夏的习俗,共同举杯饮下了一杯米酒——这是“歃血为盟”的简化仪式,寓意着“一言为定,驷马难追”。

观礼的人群爆发出掌声,其中既有华夏百姓,也有前来贸易的外国商人。马六甲商会会长对身边的人说:“华夏城有实力,又讲规矩,跟着他们做生意,我们也能安心。”

仪式结束后,托马斯主动提出参观华夏城的学堂。在一间教室里,他看到华夏的孩童与西洋传教士的孩子一起读书,课本上既有《论语》的选段,也有几何公式。“城主大人,”他感慨道,“以前我们总以为,不同文明只能互相征服,现在才明白,合作能带来更多。”

天宇笑着说:“就像这盟约,不是谁输给了谁,是我们都赢了——赢了和平,赢了商机,赢了让百姓安稳过日子的时间。”

四、关系缓和,暗流仍在

盟约签订后,双方的关系确实进入了一段稳定期。殖民当局如约支付了首期赔偿款,还送来了几箱欧洲最新的机械零件;华夏城的商船顺利进入悉尼港补给,甚至在那里开设了棉布商铺,生意火爆。

黑风堡的士兵发现,边境的殖民巡逻队规矩了许多,遇到华夏的商队,还会主动让路;华夏的工匠去悉尼指导建厂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殖民当局甚至为他们配备了翻译和护卫。

但平静之下,暗流仍在。牛皋从细作那里得知,殖民当局正偷偷从欧洲购买新式战舰,理由是“防备海盗”;天宇也发现,悉尼港对华夏商船征收的关税,比对欧洲商船高了五个百分点。

“他们只是暂时低头,”天宇在军事会议上说,“实力恢复后,未必不会故态复萌。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城防要继续加固,火器坊的改良不能停,远洋船队的规模还要扩大。”

王贵点头附和:“我已经让人在黑风堡新增了两座炮台,射程能覆盖边境的殖民哨所。只要他们敢动,我们就能第一时间反击。”

沈括则带来了好消息:“从殖民当局送来的火炮图纸里,我们改良出了‘神威二号’炮,射程比原来远了五十步,填装速度也快了一半。”

这天,天宇在港口送别托马斯的使团。殖民船起航时,船上的水手向华夏士兵挥手致意,华夏的商船也鸣笛回应。托马斯站在甲板上,望着越来越远的华夏城,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个东方城邦已经不是殖民当局能随意拿捏的了,平等合作,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他们会遵守盟约吗?”李文书望着远去的船影,轻声问。

天宇没有回答,只是指着港口里正在建造的新船:“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守不守约,取决于我们的实力够不够强,强到让他们不敢违约。”

夕阳将海面染成金红色,华夏城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清晰。城墙的炮口沉默地对着远方,码头的吊臂还在忙碌,工坊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这座城,经历了太多风雨,早已明白:和平从不是求来的,是靠实力挣来的;盟约也不是签出来的,是靠底气守住的。

殖民求和带来的稳定,是暂时的喘息,更是积蓄力量的机会。天宇知道,真正的和平,不是永远没有战争,是让战争永远不敢轻易降临。而华夏城要做的,就是在这相对稳定的时光里,继续成长,直到成为谁也无法忽视的存在。

海风再次拂过港口,带着新的希望,也带着未雨绸缪的冷静。盟约的纸页在档案馆里轻轻翻动,像是在提醒着每一个人:守诺,是因为值得;而值得,永远建立在实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