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置流民,防治疫病防动荡
旱灾最怕的是流民四起,引发动荡和疫病。天宇早有准备,在东部三县的集镇上设立了“流民安置点”,用草席搭起临时棚屋,派人每天清扫消毒,医馆的郎中带着学徒驻守,免费为病人诊治。
安置点里,流民们按户籍册登记,每人每天能领到两顿稀粥和一块窝头,身体强壮的可以去参加挖渠、运粮,能多领一份口粮。有个叫赵五的流民,原是个木匠,在安置点里帮着修补棚屋,手艺被管事看中,推荐他去华夏城的工坊干活,临走时,他对着安置点的方向磕了三个头:“这里给了我活路,我一辈子都记着。”
疫病防治是重中之重。医馆的老郎中带着人,每天在安置点里焚烧艾草消毒,熬制预防中暑和痢疾的汤药,分发给流民。“饭前必须洗手,喝的水要烧开,排泄物要倒在指定的土坑里……”郎中们的吆喝声在安置点里回荡,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饭前不洗手会被骂。
有天夜里,柳溪村突然有几个村民上吐下泻,疑是痢疾。郎中们连夜赶到,隔离病人,烧毁他们用过的衣物,在村里泼洒石灰水。天宇也守在村里,直到确认只是普通的食物中毒,才松了口气。“越是灾年,越不能让疫病钻空子,”他对身边的官员说,“粮食能救命,防疫也能救命。”
在严格的管理下,整个旱灾期间,东部三县没有出现大规模疫病,流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没人饿肚子,更没人闹事。有路过的商人说:“别处闹旱灾,早就乱成一锅粥了,也就华夏城,还能这么井井有条。”
四、长远规划,兴修水利防后患
灾情稍有缓解,天宇就开始琢磨长远之计。他召集沈括、周伯和东部三县的官员,在地图上勾画着新的水利蓝图:“这次旱灾让我们明白,光靠天吃饭不行,必须修一批能抗旱防涝的大工程。”
计划很快定了下来:在东部丘陵地带修建三座小型水库,雨季蓄水,旱季放水;疏通现有的十条河道,加深拓宽,让水流更通畅;推广“井渠法”,在地下挖暗渠,引深层地下水灌溉,减少蒸发。
“这些工程,今年秋收后就动工,”天宇在图纸上重重画了个圈,“官府出大头,百姓出人力,争取三年内完工。以后再遇着旱灾,咱心里就有底了。”
沈括补充道:“还得教百姓选种耐旱作物,像番薯、玉米,就算少雨也能有收成。我已经让人在安置点试种,效果不错。”
周伯则提议:“建立‘粮情预警’,每年开春统计各乡的存粮,旱季前提前调运,别等灾来了才着急。”
这些规划像定心丸,让经历了旱灾的百姓们看到了希望。柳溪村的村民们说:“今年遭了灾,却盼来了水库、水渠,以后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五、担当在心,民心归向
深秋时节,一场迟来的秋雨终于落下,滋润着干渴的土地。东部三县的田野里,补种的番薯、玉米长势喜人,虽然没能完全弥补损失,但足够百姓们过冬了。安置点的流民大多回了家,或是在附近找到了活计,临时棚屋被拆除的地方,种上了耐旱的树苗。
天宇再次来到柳溪村时,正赶上村民们在晒新收的番薯干。李三叔捧着一大捧金黄的番薯干,往天宇手里塞:“城主尝尝,这是用渠水浇出来的,甜着呢!”孩子们围着他,唱着新编的歌谣:“天干旱,不用怕,华夏城里有大家;开粮仓,挖水渠,好日子,会发芽……”
村口的老槐树下,村民们自发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大字,旁边小字写着“华夏城庚子年抗旱记事”。石碑前,有人摆着刚收的粮食,有人插着新摘的野花,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这段共渡难关的日子。
天宇站在石碑前,望着远处正在修建的水库工地,那里人声鼎沸,夯歌阵阵。他忽然明白,所谓担当,不是在灾荒来临时手足无措,而是早有准备;不是只给一碗饭救急,而是教大家如何自己种出饭;不是事后遗忘,而是为将来埋下防患的种子。
回城的路上,马车碾过湿润的泥土,不再扬起尘土。李文书翻看着灾情统计册,笑着说:“这次旱灾,东部三县不仅没出乱子,百姓对咱的信任反而更深了。有几个原本摇摆的部落,主动来归附,说跟着华夏城,心里踏实。”
天宇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田里的冬小麦已经出苗,嫩绿的叶片上还挂着雨珠。他知道,一场旱灾,考验的不仅是粮食储备和应对能力,更是民心所向。当百姓们相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这座城都会站在他们身前,这座城的根基,就比任何城墙都坚固。
担当,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灾荒中递出的一碗热粥,在渠边流下的第一股清泉,在石碑上刻下的承诺,在百姓心里种下的安稳。而这些,终将汇聚成华夏城最深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