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46章 灾荒应对,彰显担当

第346章 灾荒应对,彰显担当(1 / 2)

入夏以来,骄阳似火,连续三个月未曾降下一滴透雨。华夏城自治区域内的东部丘陵地带,田地龟裂如蛛网,禾苗枯黄得能点燃,河床裸露出干涸的卵石,连最深的井都见了底。山脚下的村落里,老农们跪在土地庙前焚香祈祷,额头磕出了血痕,嘶哑的祈愿声被热风卷着,散在干裂的田埂上。

消息传到华夏城时,天宇正在查看新粮的入库记录。李文书抱着户籍册匆匆进来,脸色凝重:“城主,东部三县报来急信,旱情已到了绝收的边缘,再不下雨,怕是要出乱子。”他摊开地图,东部区域被红笔圈出,密密麻麻标注着“井枯”“田裂”“粮尽”的字样。

天宇的手指重重按在地图上的红圈处,指节泛白:“备马,去东部看看。”

一、临危不乱,开仓放粮稳人心

颠簸的马车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行驶了两天,天宇抵达东部灾情最严重的柳溪村时,正撞见几个村民背着铺盖往西边走。“你们去哪?”天宇掀开车帘问道。

领头的汉子回头,脸上蒙着一层灰,嘴唇干裂起皮:“去华夏城讨口饭吃,家里的粮早就见底了,再不走,就得饿死。”他身后的孩子瘦得只剩皮包骨,睁着大眼睛望着马车,手里攥着半块干硬的窝头。

天宇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他跳下车,对围拢过来的村民高声说:“大家都回去!华夏城不会不管你们!官府的粮车三天内就到,每家每户先领半个月的口粮,不够再发!”

村民们愣住了,有人小声嘀咕:“真的?以前遇着灾年,官府只会催税……”

“我天宇说的话,从来算数!”天宇指着村口的老槐树,“你们就盯着这棵树,三天后,粮车不到,我亲自给你们挑水浇地!”

话音刚落,随行的吏员已经拿出户籍册,开始登记村民人数。“李三叔家五口人,领七斗米;王二婶家三口人,领四斗米……”清晰的报数声让村民们渐渐放下心来,有人抹着眼泪往回走,有人则帮着吏员清点人数,村口的哭声渐渐变成了忙碌的身影。

当天晚上,天宇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召开紧急会议,对着东部三县的官员拍了桌子:“谁要是敢克扣救灾粮,贪墨一个铜板,我扒了他的皮!”他当即下令:打开东部各堡垒的分仓,先发放应急粮;从华夏城主粮仓调运五千石粮食,由军队护送,日夜兼程运往灾区;同时减免东部三县全年赋税,徭役全免,让百姓专心抗旱。

三天后,当第一支粮队的马车碾着尘土驶进柳溪村时,村民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孩子们围着粮车奔跑,老人摸着麻袋里饱满的粟米,老泪纵横:“活了一辈子,头回见官府送粮上门……”

二、引水开渠,科学抗旱保农田

光有粮食不够,得保住还能抢救的庄稼。天宇带着沈括、周伯和水利工匠,在丘陵地带勘察了两天,指着一处地势较高的山泉说:“从这里挖渠,顺着山势往下引,能浇到柳溪村、下河村至少两千亩地。”

沈括拿着罗盘测量:“渠长约五里,需要挖通三处土坡,虽然费力,但水流能自流灌溉,最省力。”

“那就干!”天宇脱下长衫,拿起一把铁锨,“官府出工具、出粮食,凡是参与挖渠的,每天多领两个窝头,管饱!”

消息传开,村民们纷纷扛着锄头、推着独轮车赶来。有老人颤巍巍地说:“只要能浇地,俺这把老骨头也能挖两锨土!”孩子们则提着水桶,给大人送水喝,田埂上顿时热闹起来,夯土的号子声、铁锨撞击石头的脆响、孩童的嬉笑声,盖过了绝望的叹息。

最艰难的是打通鹰嘴崖的石缝。那里全是坚硬的岩石,铁锨下去只留个白印,镐头抡得再狠,也只能凿下一小块石片。天宇让人从华夏城调来火药,由火器坊的工匠操作,小心翼翼地在崖壁上凿出炮眼,装上火药。

“都退后!”工匠点燃引线,所有人都捂住耳朵。一声闷响后,鹰嘴崖炸开一个缺口,碎石滚落,露出了后面的土层。“成了!”周伯第一个冲上去,用手捧起崖下的泥土,“这土能存水,渠成了!”

渠水贯通那天,村民们自发在渠边摆上供品,当第一股清冽的泉水顺着新挖的渠道流淌而下,漫过干裂的农田,枯黄的禾苗渐渐挺直了腰杆时,不知是谁先哭了出来,接着,哭声连成一片,却不是悲伤,而是劫后余生的激动。

除了引水渠,天宇还让人教村民们“保水法”:用秸秆覆盖田垄,减少水分蒸发;将玉米、番薯等耐旱作物补种到绝收的田里;家家户户挖蓄水池,收集仅有的雨水。沈括甚至带着学生,用算筹计算每亩地的用水量,精确到“一瓢水浇十棵苗”,绝不浪费一滴。

下河村的李老汉看着自家半亩玉米地在渠水的滋润下抽出新叶,对天宇说:“城主,您不光给咱送粮,还教咱活命的法子,这恩情,子孙后代都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