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势力渐渐摸清了华夏城的脾气:讲道理,守信用,但绝不软弱。一些弱小的部落开始主动依附,希望得到庇护。
月牙泉部落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常被草原上的马匪骚扰,首领带着族人来投奔,愿意每年缴纳贡品,只求华夏城派兵保护。
天宇没有直接答应,而是与他们约定:“我城派兵帮你们击退马匪,但你们要出人出粮,参与联防。我们可以教你们耕种、打铁,让你们自己变强,而不是一直靠别人保护。”
他派王贵带着一队士兵,联合月牙泉部落的壮丁,设伏击退了马匪,还帮他们在部落周围筑起了防御工事。沈括则教他们种植耐旱的谷子,半年后,月牙泉部落的粮食自给自足,再也不用过游牧的日子。
首领捧着新收的谷穗,对天宇说:“以前我们靠天吃饭,现在靠自己的手,这比任何庇护都牢靠。以后,华夏城指哪,我们就打哪!”
这样的同盟越来越多。天宇将周边愿意合作的势力组织起来,成立了“联防同盟”:定期交换情报,共享商路,遇战事共同出兵。同盟大会上,每个势力都有发言权,但华夏城因实力最强、信誉最好,自然成了盟主。
有次殖民当局想拉拢几个部落孤立华夏城,许以重金和武器。但那些部落的首领说:“华夏城从不骗我们,说给铁器就给铁器,说分利益就分利益。你们的话,我们信不过。”殖民当局的计划落了空。
四、外交形象:言出必行,实力为基
华夏城的外交形象,渐渐在更广阔的区域传开。马六甲的商会会长说:“华夏城的商人最守时,说什么时候交货,绝不会拖延一天。”暹罗的王子说:“他们的使者讲道理,不卑不亢,不像有些国家的人,要么傲慢要么谄媚。”
甚至连欧洲的传教士也在信中写道:“那个东方的华夏城,是个神奇的地方。他们既有强大的军队,又有公平的律法,商人愿意去,部落愿意附,这在混乱的南洋地区,简直是个奇迹。”
天宇深知,外交的底气终究来自实力。每次使者外出,他都会让他们带上三样东西:精良的铁器展示工艺,详细的律法条文展示秩序,还有最新的军报展示武力。“光说好话没用,”他对使者们说,“得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仅说得漂亮,做得更漂亮,而且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承诺。”
一次,有个部落撕毁盟约,偷偷与殖民当局交易,还劫掠了华夏城的商队。天宇没多废话,派牛皋带着骑兵,三天就攻破了他们的堡垒,追回了货物,却没有屠城,只是把首领废黜,扶持了愿意守约的新首领。
“我们不喜欢打仗,但也不怕打仗,”天宇让使者把这话传遍周边,“谁守规矩,我们就是朋友;谁坏规矩,我们就是敌人。”
五、稳定之基:无声的威慑
深秋的同盟大会上,十几个势力的首领齐聚华夏城。天宇站在城楼上,看着下方整齐的队伍——有华夏军的方阵,有黑岩部落的骑兵,有月牙泉部落的弓箭手,还有流沙国的商队护卫。他们穿着不同的服饰,却举着同样的“联防同盟”旗帜。
“今年,我们的互市税收比去年翻了一倍,”天宇对众人说,“水渠修通了,新粮试种成功了,连马匪都不敢来了。这就是合作的好处。”
黑石第一个站起来:“我信华夏城,明年我部落愿多交三成皮毛,换更多的铁犁。”月牙泉部落的首领接着说:“我们愿意派五十个壮丁,跟着华夏军学练兵。”
夕阳下,首领们在盟约上签字,手印按在泛黄的纸上,像一颗颗沉甸甸的承诺。天宇看着这些来自不同势力的人,因为共同的利益和对华夏城的信任,走到一起,忽然明白:最好的外交,不是征服,而是共赢;不是威胁,而是让对方相信,与你合作,比与你为敌更划算。
使者们又要出发了,这次他们要去更远的地方,带着华夏城的棉布、瓷器和盟约。城门处,送行的百姓递上干粮,工匠们塞给他们新造的罗盘,士兵们则拍着他们的肩膀:“放心去,背后有我们呢!”
马蹄声渐远,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华夏城的外交之路,就像这远行的使者,一步一个脚印,用信誉铺路,用实力护航,在复杂的势力夹缝中,为自己挣得了一片安稳天地。而这片天地,正随着每一次成功的周旋,变得越来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