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44章 科技探索,精益求精

第344章 科技探索,精益求精(1 / 2)

华夏城的晨光总比别处醒得早。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城东的“格物坊”,坊内已经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敲打声、锻铁声,还有工匠们争执的吆喝——这里是华夏城的“技术心脏”,聚集了全城最顶尖的工匠与读书人,正用锤子与笔墨,敲打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刻度。

一、火器坊:铁与火的突破

“炸了!又炸了!”

火器坊的试验场上传来一声闷响,烟尘弥漫中,老工匠王铁山抹了把脸上的黑灰,看着炸成碎片的铁管,眉头拧成了疙瘩。旁边的年轻书生沈文清却眼睛发亮,蹲下身捡起一块碎片,用尺子量着炸裂的弧度:“王叔,您看这裂纹,是膛压太高,铁管韧性不够。”

王铁山哼了一声:“我当然知道!可这已经是最好的精铁了,再炼下去,炭都快烧光了。”

沈文清却从怀里掏出一张图纸,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我查了古籍,说西域有种‘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分层叠起,反复锻打,能让铁的韧性翻倍。要不试试?”

两人当即动手。王铁山掌锤,沈文清添火,通红的铁坯在 har 下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汗水顺着两人的下巴往下滴。三天后,一根用灌钢法锻造的铁管被架在试验架上,里面填满了新配的火药——沈文清调整了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比例,减少了硫磺的用量,据说能降低爆燃的猛烈度。

“退后!”王铁山喊了一声,点燃引线。

引线“滋滋”烧尽,铁管猛地后坐,发出一声沉闷却有力的轰鸣,一颗铁弹呼啸着飞出,精准地砸在百步外的木靶上,穿透了三层木板!

“成了!”沈文清跳起来,手里的图纸被风吹得哗啦响,“王叔,射程比之前远了三十步,而且铁管没炸!”

王铁山摸着发烫的铁管,粗糙的手掌在管壁上摩挲,突然笑了:“这灌钢法,真他娘的管用!”

消息传到天宇耳中时,他正在看新造的“连弩车”图纸。工匠们在传统弩箭的基础上,加了齿轮传动装置,一次能装十支箭,扳动扳机就能连续发射。天宇放下图纸,走到火器坊时,正撞见王铁山和沈文清在争论“如何让铁弹飞得更直”。

“加尾翼!”沈文清指着图纸上画的羽毛状尾翼,“就像箭羽一样,能稳方向。”

王铁山却觉得麻烦:“铁弹加尾翼,锻造起来费时!”

天宇笑着加入讨论:“可以试试用木片做尾翼,绑在铁弹上,成本低,还轻便。”

三人当即试验,果然,带木尾翼的铁弹在飞行时稳了不少,命中率提高了近一半。王铁山摸着后脑勺,对沈文清服气了:“你们读书人,脑子就是转得快。”

如今的火器坊,已经能批量造出改良后的“神威炮”,射程远、精度高,连守城的士兵都打趣说:“有这炮在,来多少敌人都不够轰的!”

二、冶金坊:炉火把温度烧得更高

冶金坊的炉火从来没熄过。老炉匠张冶头蹲在熔炉旁,看着里面翻腾的铁水,眉头比炉温还烫——最近送来的矿石杂质多,炼出的铁总带着砂眼,打出来的农具用不了多久就会断。

“得改炉子!”年轻的学徒林庚捧着一本《天工开物》,指着上面的“反射炉”图纸,“师父,您看这炉子,火在侧面烧,热量不直接接触矿石,能把温度烧得更高,杂质更容易炼出来。”

张冶头眯着眼看图纸,又看了看自己用了半辈子的土熔炉,嘟囔道:“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哪能说改就改?”

林庚没放弃,趁张冶头午休时,偷偷领着几个学徒堆了个小模型,用泥巴和砖块搭出反射炉的样子,点火试验。果然,侧面的火焰让炉温比原来高了两百度,一小块矿石放进模型炉里,炼出的铁珠竟真的光洁无砂。

张冶头被浓烟呛醒,冲出来正要骂人,看到那粒铁珠,突然闭了嘴。他拿起铁珠,用牙咬了咬,又用锤子敲了敲,半晌才说:“拆了老炉子,按你这图纸建!”

新炉子建好那天,整个冶金坊都来看热闹。当第一炉铁水顺着槽口流出,映红了半边天,铁水清亮得像镜面,连最挑剔的铁匠都忍不住叫好。用这炉铁打的镰刀,能轻松割透麦秆,还不卷刃;打的马蹄铁,钉在马掌上,跑上百里路都不会松动。

更让人惊喜的是,林庚在矿石里加了从西域换来的“炉甘石”,炼出的铁竟泛着银白色的光泽——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钢”。张冶头用这种“银铁”打了把刀,劈砍时竟能斩断普通铁器,他捧着刀,手都在抖:“这辈子能炼出这东西,值了!”

冶金技术的突破,让华夏城的农具、武器质量飙升。农户们用上新镰刀,秋收效率提高了三成;士兵们换上“银铁”打造的铠甲,轻便又坚固,行军时都觉得轻快了不少。

三、造船坊:让船跑得更快、更稳

城南的造船坊里,新造的“破浪号”正在下水。这艘船比之前的货船长出三丈,船底是林庚设计的“尖底”,据说能减少水的阻力;帆用的是沈文清改良的“三角帆”,能顺着侧风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