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针线,看着小,关键时候能救命,”李文书指着库房里的针线包,对前来视察的天宇说,“衣服破了能缝,伤口包扎能固定,上次演习,有个士兵的绑腿松了,就是用这针线缝紧的。”
药品储备更是重中之重。医馆的郎中们带着学徒,把采集的草药分类晒干,装进布袋,标注好药效和用法:金银花清热解毒,柴胡能治感冒,艾草能消毒,甚至连治疗外伤的金疮药,都按“一人份用半年”的量准备着。库房的角落里,还堆着从西洋商人那里换来的西药,用木箱锁着,上面贴着“非紧急情况不得动用”的封条。
牛皋最看重的是“战备食品”。他让伙夫们试验出了几种方便携带、耐储存的食物:把面粉和盐混合,加水揉成硬面团,烤成巴掌大的“行军饼”,干硬耐嚼,能放一个月;把猪肉切成条,用盐和香料腌透,再熏制成腊肉,煮一锅粥时扔进去几块,香气能飘出半里地;甚至连野菜都烫熟后晒干,装在麻袋里,用水泡开就能下锅。
“上次骑兵营拉练,带的就是这行军饼和腊肉干,”牛皋拿起一块饼子,用力掰了掰,“弟兄们说,比啃干粮强多了,有盐有油,顶饿!”
四、制度严明,有备无患
军粮储备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得靠制度管着。天宇定下了“定期盘点、先进先出、损耗追责”三条规矩,让周伯和牛皋共同负责,互相监督。
每月初一,周伯带着账房先生盘点粮仓,账面上的数字要和实际库存一分不差。有次发现少了两斗粟米,他当即下令彻查,最后查出是个库兵偷偷拿了些喂自家的鸡,当即按律法杖责二十,开除公职,全仓储粮人员都受到了警告。“军粮是红线,谁碰谁倒霉,”周伯把这事写在粮仓的墙上,“让所有人都记着!”
“先进先出”是为了防止粮食变质。粮仓的粮袋按入库时间编号,取粮时先动最早入库的批次,每批粮食出库前,验粮官都要再次检查,确保没有问题才能发给军队。沈括还发明了“储粮日志”,每天记录粮食的出入库数量、温度湿度、翻仓情况,厚厚的日志本锁在铁柜里,要查哪批粮食的去向,一翻便知。
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天宇还制定了“应急调粮预案”:一旦某个堡垒被围,主粮仓能通过暗道和秘密通道调粮;若遇灾荒,先开“民粮仓”,民粮不足再动军粮,但动军粮必须经过城主亲自批准,还要记录动用数量和原因,事后及时补上。
入冬的一天,天降大雪,山路被封,青石隘口的分仓断了补给。守堡的士兵按预案点燃了烽火,主粮仓立刻通过暗道送去了五十石粮食和足够的柴火。三天后,隘口传来消息:“粮食收到,弟兄们烤着炭火吃着热粥,暖和!”天宇看着烽火台传回的平安信号,对周伯说:“你看,这就是未雨绸缪的用处。”
五、仓廪实,人心安
粮仓的储备越来越丰足,百姓和士兵的心也越来越稳。
有老户说:“以前一到冬天就心慌,怕大雪封山断了粮,现在看着粮仓堆得冒尖,睡觉都踏实。”士兵们训练更有劲了,知道自己背后有足够的粮草支撑,就算打持久战也不怕。连土着部落的人都感慨:“华夏城的粮仓,比山还可靠。”
天宇偶尔会带着孩子们去粮仓参观。他让孩子们摸一摸饱满的粟米,闻一闻干菜的清香,告诉他们:“这些粮食,是咱用汗水换来的保障。珍惜它们,就是珍惜自己的安稳日子。”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手小心翼翼地捧着麦粒,像是捧着宝贝。
深冬的夜晚,粮仓外的巡逻兵跺着脚取暖,灯笼的光晕在雪地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库房里,粟米在陶缸里沉睡着,干菜在阁楼上静立着,仿佛都在积蓄力量,等待着被需要的那一刻。周伯裹着厚棉袄,最后检查了一遍仓门的锁,钥匙在手里沉甸甸的——这钥匙,不仅锁着粮食,更锁着全城人的安心。
天宇站在城楼上,望着粮仓的方向,那里的灯火彻夜不熄。他知道,军粮储备的意义,远不止于“有饭吃”。当一座城的粮仓足够充盈,当士兵和百姓都相信“无论发生什么都饿不着”,这座城的防线就不仅是城墙和武器,更是每个人心中的底气。
“明年,再扩三座粮仓,”他对身边的李文书说,目光望向远方的田野,“让储备的粮食,能让全城人安安稳稳过五年。”
寒风呼啸而过,却吹不散城墙上的暖意。仓廪实,方能民心安;民心安,方能固若金汤。这朴素的道理,藏在每一粒粮食里,藏在每一座粮仓中,支撑着华夏城,在未知的风雨里,稳稳地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