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33章 律法完善,秩序井然

第333章 律法完善,秩序井然(1 / 2)

秋阳透过议事堂的窗棂,在地面投下规整的光斑。天宇指尖划过摊开的《华夏律》手稿,纸页上的墨迹还带着新鲜的气息,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将“民事”“刑事”“商贸”三卷分得清清楚楚。桌旁围坐着各坊管事与部族首领,手里都捧着抄录的副本,眉头随着诵读声轻轻起伏——这是华夏城耗时半年修订的律法,此刻正迎来最终审定。

一、律法的根基:从“约定俗成”到“落笔为章”

“以前总说‘杀人偿命’,可‘偿命’怎么偿?误杀和谋杀能一样?”负责编撰刑事卷的老秀才推了推眼镜,指着手稿上的条文,“现在写得明明白白:故意杀人者,斩;过失杀人者,杖四十,罚银百两赔给死者家属;若是防卫过当,杖二十,徒三年。”

坐在角落的石族首领摸着粗糙的手掌,瓮声瓮气地说:“我们部落以前丢了猎物,只会找萨满算卦抓贼。现在律法说‘偷盗财物值银十两以上,杖三十,追回赃物’,比算卦靠谱多了。”他手里的副本上,“盗窃”条目旁用石笔标了个歪歪扭扭的“好”字——这是他专门学的汉字。

律法的修订并非一蹴而就。起初,各部族的习俗差异成了最大阻碍:渔猎部落认为“捡走海边漂流的货物不算偷”,农耕部族则坚持“见者有份需均分”,商贸坊的商户们更在意“欠债还钱的期限怎么定”。天宇带着编撰组跑了三十多个村落,把各族的老规矩一条条记下来,再对照华夏传统律法逐条磨合。

“就说‘婚嫁’这条,”李文书翻到民事卷,指着其中一条,“山里的部族嫁女儿要十头羊作聘礼,平原上的商户讲究‘三书六礼’,我们折中写‘聘礼数量由双方议定,不得强索,不得反悔’,既尊重习俗,又防着有人借婚嫁敲竹杠。”

最费周折的是商贸卷。以前商户之间扯皮,全凭“规矩”二字,可“规矩”在不同人嘴里有不同说法。如今律法明明白白写着:“签订契约需双方画押,违约者罚银十倍;缺斤少两超过一成,没收货物,停业半月。”

“上个月张记布庄卖布短了尺,按老规矩顶多赔半匹布,”绸缎坊的王掌柜拍着大腿,“现在按律法,不仅得赔三倍布,还得在坊门挂‘失信牌’一个月——这招比啥都管用,谁也不敢糊弄了!”

二、执法者:从“族长说了算”到“依律断案”

律法定稿那天,华夏城敲起了百年未响的景阳钟。三百名经过选拔的巡捕穿着统一的藏青制服,佩着刻有“法”字的腰牌,在广场上列队而立。为首的是从老兵里挑出的赵虎,他曾因“部落私刑”反对律法,如今却举着《华夏律》高声宣誓:“不偏不倚,不徇私情!”

变化最先显现在市集。以前摊贩们抢摊位能打起来,现在巡捕会按律法划定的“三尺宽摊位线”量尺寸,谁越线就罚谁清扫市集三天。卖肉的张屠户前阵子缺了顾客二两肉,巡捕带着秤来核实后,当场罚他把肉铺的招牌摘下来,挂了块“短斤少两”的木牌,臊得他见人就低头,如今秤杆永远翘得高高的。

更让人信服的是“公堂”的设立。议事堂旁的偏殿改造成了公堂,堂上悬着“明镜高悬”的匾额,两侧立着“理”“法”两块木牌。上个月,河族和山族因水源争执,差点动了刀,按以前的规矩得打一架分胜负,这次两族族长被请到公堂,巡捕拿出律法:“凡共用水源, upstrea(上游)不得截流,下游不得污染,违者罚修水渠三个月。”双方看着条文,没再争辩,各自派了人去修渠。

“最要紧的是‘民告官’也能立案。”老秀才指着刑事卷的“渎职”条目,“以前管事克扣粮饷,百姓只能认栽,现在只要有证据,巡捕就能查,查实了杖二十,罢官抄家——前几天粮坊的刘管事私吞赈灾粮,就是按这条办的,谁求情都没用。”

三、人心安处是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