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290章 没人念名字的时候,经才真的活了

第290章 没人念名字的时候,经才真的活了(1 / 2)

春雷滚过天际,第一场透雨终于落下,将冬日的最后一丝寒意彻底涤荡。

阿禾站在田埂上,泥土的芬芳混着雨水的清新扑面而来。

不远处,一位老农正驾着一头老黄牛,吃力地拉动着犁铧。

老农的脊背微弓,如一张蓄势待发的满月长弓,每一步都踏得沉稳而有力。

他的动作看似寻常,却透着一种奇异的韵律。

阿禾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他注意到,老农每向前犁出三丈远,必定会停下,伸出粗糙的大手,轻抚牛颈,同时进行一次深长而缓慢的呼吸。

这个看似歇息的动作,却让阿禾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看得分明,老农在抚牛时,双臂前推,犁柄的高度恰好迫使他全身的力道从肩胛骨后的“大包穴”一路牵引至胸前的“食窦穴”,形成一道完美的力线。

而当他驾牛转身,准备犁下一行时,腰腹的扭转幅度,竟与医书中记载的“带脉环流”的运转节律别无二致。

这哪里是耕地,分明是一套与天地自然相合的导引术!

更让他心惊的是,跟在老农身后学着扶犁的少年,是他的孙子。

阿禾曾听村里人说起,这孩子自幼脾胃虚弱,食欲萎靡,面黄肌瘦。

可此刻,他虽动作笨拙,满头大汗,但脸颊上竟透出了一丝健康的红润。

阿禾没有上前打扰,而是像一尊石像,在田头静静潜伏了五日。

他用心记下了老农的步频、呼吸的比例,甚至犁地时脚下发力的角度。

当他将这些数据在脑中推演时,一个惊人的结论浮现——这套耕作的完整节律,与人体“脾主运化”的气血运行周期,竟能完美同步!

他悄然取来一柄废弃的犁铧,在其底部用石片刻下了数道微不可见的螺旋浅槽。

他将犁铧送给老农,只说是自己用不上的旧物。

次日,当新犁铧翻开泥土时,那些浅槽带动着气流,卷起无数细小的气旋,将腐殖土中蕴含的生发之气,如无形的触手,温柔地沁入扶犁之人的中焦脾土。

又过了七日,那少年扶犁归家,一顿竟吃下了三碗糙米饭,把老农惊得目瞪口呆。

消息传开,邻村一位行医半生的老医师闻讯赶来,他将信将疑地跟着犁走了一趟,只觉胸腹之间一股浊气翻涌,忍不住打了一个响亮的饱嗝,瞬间通体舒畅。

老医师扶着田埂,满脸震撼地惊叹:“天哪!这哪是犁地,分明是一场走动的理气疗法!”

然而,当“教疗之法源于万民”的理念如春风般吹遍涪水两岸时,一股寒流却在议政堂内悄然汇聚。

议政堂内,气氛却如冰封。

十余个地方望族的族长,身着锦袍,联名呈上一份厚重的竹简。

他们声称,自家的祖辈乃是“首创教疗技法”的先贤,因此,用于官方认证的“民师印”,理应由他们世袭罔替,并且严令禁止任何外人模仿传播他们家族的“独门秘法”。

高坐堂上的柳妻,面沉如水。

她接过竹简,只看了一眼便冷笑出声。

那笑声清脆,却让堂下众人心头一颤。

她缓缓起身,目光如电,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庞,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我只问一句,你们所谓的‘独门秘法’,是谁教你们的第一式?”

堂下顿时一片死寂。

那些刚才还慷慨陈词的族长们,此刻却面面相觑,支吾难言。

有人说是父亲,有人说是师傅,更多的人则茫然地回答:“忘了,打小就会了,好像……就是这么做的。”

“好一个‘忘了’!”柳妻猛地将竹简掷于地上,竹片碎裂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堂里格外刺耳。

“既然说不清源头,那就证明此法并非你一家独创,而是民间的智慧结晶!今日我便颁布‘破姓令’!”

她声震四壁:“凡申报‘教疗法’者,必须当众公开演示其最初的传授过程!若无法证明乃是你‘亲手所教’、‘亲口所传’,那便视为天下公器,人人可学,人人可用!”

“破姓令”一出,满堂哗然。

首例审判,便是一个自称“锻锤世家”的家族。

他们声称独创了一套“淬火十八锤”,能通过打铁的节奏调理筋骨。

审判当日,家主在堂前虎虎生风地演示着锤法,引来阵阵喝彩。

就在此时,人群中挤出一个衣衫褴褛的老铁匠,他颤巍巍地指着那家主,声如洪钟:“放屁!你爷爷当年,就在我家的炉子前当了三年学徒!这十八锤,他一锤不落地从我爹手里学走的!我这还有他当年画的锤法草图!”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一卷泛黄的皮纸。

证据确凿,舆论瞬间倒戈,“锻锤世家”百年威信,一日崩塌。

柳妻趁势在议政堂外立起一面巨大的石墙,命名为“开源谱系墙”。

墙上,开始刻录每一项被证实来源的技法的真实起源链。

墙的最顶端,便是那老农的犁地之法。

风波之外,阿禾的心思却被另一件事吸引。

清明日的风,带着青草的微醺。

村外旷野上,一群孩童正在嬉戏。

阿禾的目光,落在一个由母亲牵引着放纸鸢的盲童身上。

那孩子约莫七八岁,双目紧闭,却能凭借丝线传来的力道,精准地交替收放,动作娴熟得如同演练了千百遍的仪式。

阿禾凝神细察,心头巨震。

他发现,每当风筝被气流托起、骤然爬升时,盲童会本能地向后仰头,一股无形的力道瞬间将他后颈的“风府穴”与“哑门穴”一线拉伸绷紧。

而当风筝线被拉到极致时,他抓着丝线的十指指尖会不由自主地微微震颤,这股高频的震动,恰好激荡了“十宣穴”,气血直冲头顶。

更奇妙的是,当风筝稍有回落,丝线一松的刹那,他全身的肌肉会瞬间放松,整个人仿佛陷入一种空明的状态,这与古籍中“还精补脑”前的松弛预备式,何其相似!

这孩子,竟在无意中,用一根风筝线,撬动了人体最重要的阳脉之海——督脉的升腾之气!

他的母亲悄悄告诉阿禾,孩子天生畏光畏声,稍有异动便会惊惧不安。

可自从迷上放风筝后,连续三日,这种症状竟明显减轻了。

阿禾心中一动,取来一段上好的蚕丝,捻入极细的金箔纤维,重新做了一根风筝线交给盲童的母亲。

七日后,当那孩子再次放飞纸鸢时,那根闪烁着微光的丝线在阳光下折射出奇异的波动光影。

虽然孩子看不见,但那节律性的光影变化,却通过他紧闭的眼睑,轻微地刺激着他的瞳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