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灸鼻祖涪翁传 > 第289章 江心不开口,谁在听回响

第289章 江心不开口,谁在听回响(1 / 2)

这股脉动自涪水尽头而来,阿禾却第一时间在芦苇丛中的那个寡居渔妇身上,找到了共鸣。

连续七日,晨光微曦,那渔妇便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岸边礁石上,修补着一张破旧的渔网。

她的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十指翻飞间,仿佛不是在织网,而是在弹奏一曲无声的弦乐。

阿禾屏息凝神,将目力催动到极致,终于看清了那藏在繁复动作下的奥秘。

每一次引线穿梭,渔妇的腕部都会有一个极其隐蔽的内旋,这股力道如一条细蛇,顺着手臂蜿蜒而上,带动肩背乃至整个后腰微微舒张。

而每当她收紧一个网结,皓齿必然轻咬,一股决绝的劲力从牙关生发,沉入丹田。

拉网时,双臂后引,腰背挺直,不偏不倚,恰好将力道贯注于“京门”与“志室”两处要穴,那瞬间的绷紧,宛如一张蓄势待发的大弓。

收线时,她屈膝低腰,身形下沉,重心稳稳压在足跟,巧妙地压迫了“会阳”穴,将一口散乱的气息牢牢封固在下焦。

这哪里是织网,分明是一套与天地水汽交换的吐纳功法!

阿禾心头巨震,他看出这套动作暗合了“肾主封藏、开阖有度”的至理,是生命为了对抗江水寒湿,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自行演化出的求生本能。

更让他惊奇的是,邻家一个患有夜尿频多顽疾的少女,因好奇跟着渔夫学了三日织网,虽动作笨拙,不得要领,但夜里起身的次数竟骤减。

阿禾心中豁然开朗,他悄然寻来一段深海海藻,用内力将其纤维揉碎,混入渔夫常用的麻绳之中。

从此,渔夫织网时,麻绳与海藻纤维的每一次摩擦,都会激发出一种带着淡淡咸腥的微雾。

那雾气极淡,肉眼难辨,却能被呼吸悄然带入体内,精准地沁润肺、肾二经。

半月之后,村里那位行走了几十年的老中医,偶然路过渔妇晾网的院子,只闻了闻那网上的气息,便骇然失色,抓住渔妇的手腕切了半天脉,最终颤抖着得出一个结论:“神了!这女人织的网,哪怕是晒干了,撕下一缕来当药引,都能治好老夫治了三年的虚喘之症!”

此事如风一般传开,却也在边陲之地,催生出了妖孽。

一封加急密报送到了柳妻的案头:某地出现一种名为“踏歌治病”的邪术。

为首的“民师”宣称,其舞步暗合天道,只要百姓围观其跳跃,便能感应天机,祛除百病。

已有数十户人家为求一个“前排观舞”的位置,耗尽家财,结果病情却愈发沉重。

柳妻星夜兼程,亲赴查证。

只见那所谓的“民师”在一高台上故弄玄虚,其步法看似玄妙,实则气血混乱,只是借着从太医门中偷学的一些《薪火录》皮毛术语,欺骗无知百姓。

她没有当场发作,反而不动声色,以官府名义当众宣布,为甄选真正的“教疗真法”,特举办一场“呼吸擂”。

规矩很简单:凡自称掌握真法者,需与重症病患同处一间密室七日。

若七日之内,施法者的呼吸能与病患的呼吸达成某种同频共振,使病患好转,便授予“真传印”,享三州供奉;反之,则视为妖言惑众,永远逐出三州地界。

那“伪民师”被名利冲昏了头,当即应战,第一个登台。

他强装深沉,盘膝而坐,试图引导对面病榻上一位肺痨患者的呼吸。

然而他自己心术不正,气息早已紊乱不堪,呼气短促,吸气漂浮,如风中残烛。

那患者本就气若游丝,看着他这般模样,心中愈发焦躁,强行模仿之下,气机紊乱。

不到第三日,便猛地咳出一大口黑血,昏死过去。

骗局不攻自破。

就在众人惶恐之际,村中一位自幼双目失明的织娘,竟自愿上台应战。

她不言不语,只让人在密室中放了一架她常用的织布机,对手则是一个下肢瘫痪多年的少年。

整整五日,密室中只有织布机“哐当、哐当”的声音。

那声音极有节奏,织娘每一次踩下踏板,都沉稳而有力,仿佛踩在了大地的脉搏之上。

少年初时心烦意乱,但听着这恒久不变的韵律,他的呼吸竟在不知不觉中被其牵引,变得深沉而绵长。

第五日清晨,当柳妻推开门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那瘫痪少年,竟在织机的声响中,微微抬起了自己的右腿!

民心顿醒!

柳妻趁势颁布《教疗辨伪十三条》,用最直白的语言写明:“凡导引,动而不出微汗者,为假;凡声疗,声不入心安神者,为假;凡按跷,痛不消解转化者,为假!”真伪之辨,从此有了铁律。

阿禾并未关注这场风波,他的心神,被另一件事物吸引了。

山道雪霁,一位老樵夫背着沉重的柴捆,在林间穿行。

阿禾悄然尾随,只为听他口中哼唱的那段不成调的小曲。

那曲子音节断续,毫无章法,却仿佛有一种奇异的魔力。

阿禾取出随身携带的骨笛,并非吹奏,而是用其独特的构造记录下那声波的振动频率。

回到栖身的山洞,他将记录的频率用内力在骨笛上重现。

赫然发现,那看似杂乱的旋律,每一个起始音,都精准地落在了“胆经”井穴“足窍阴”所对应的频率上,而每一个拖长的尾音,则稳稳地归于头部的“瞳子髎”穴。

一段小曲哼完,恰好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胆经音轨!

更让阿禾确信不疑的是,老樵夫那个原本警惕易醒、夜夜啼哭的小孙子,仅仅是跟着爷爷进山砍柴半个月,如今已能安眠整夜,雷打不动。

阿禾在樵夫必经之路的岩石下蹲伏了三日,终于彻悟。

这并非什么神传的曲子,而是老人在长年累月的山路行走中,形成的一种“情志导引”雏形。

每当遇到湿滑的险路,或是听闻林中兽吼,他便会下意识地哼起小曲,用声音的振动来稳定自己的心神,驱散恐惧。

这声音,就是他给自己开的“定惊安神汤”。

阿禾心有所动,他找到一截中空的细竹管,悄悄塞进了老樵夫的柴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