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实验室里响起,带着产业链协同的清晰指引:【“固态电池量产技术”成熟,触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方案”。】
【方案核心:联合车企共建换电站,5分钟完成电池更换;开发光伏-储能-汽车一体化系统,实现清洁能源闭环;布局退役电池回收网络,材料回收率达95%。】
林晓阳立刻召集车企合作伙伴开会。当他展示出固态电池的性能数据和换电方案时,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的代表都激动不已。“如果能5分钟换电,比加油还快,消费者肯定愿意接受电动车。”比亚迪的王总握着林晓阳的手,“我们愿意共建换电标准,共享网络资源。”
与此同时,“建军科技”的氢能团队也传来好消息。他们研发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功率密度达到8kW/L,零下30度能正常启动,寿命突破小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发的“绿氢”生产技术,利用光伏电力电解水制氢,成本降到了每公斤30元以下,具备了商业化推广的条件。
“我们在内蒙古的光伏制氢基地已经开工,”氢能事业部的张总向林卫国汇报,“首期规划10万吨产能,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万吨。这些氢气不仅能供燃料电池汽车使用,还能为钢铁、化工等行业提供清洁能源。”
林卫国站在基地的规划图前,看着光伏阵列、电解槽、储氢罐组成的庞大系统,突然想起父亲1984年在旧厂房里画的第一张量具草图。从精密制造到绿色能源,企业的发展轨迹始终与国家的需求同频共振。“要把氢能和固态电池结合起来,”他对张总说,“在换电站里配套加氢设施,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2025年春节前夕,林建军坐着轮椅来到北京的首个“光储充换”一体化站。站顶的光伏板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下方的换电站里,机械臂正在为一辆电动车更换固态电池,旁边的加氢机则在为一辆氢能大巴加注燃料。整个站点没有任何碳排放,所有能源都来自太阳能和电网的绿电。
“太爷爷,您看这个!”曾孙林思国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是站点的实时监测数据,“今天已经服务了200辆电动车和50辆氢能车,减排二氧化碳10吨呢!”
林建军笑着摸了摸思国的头,目光落在站点的标识牌上——“建军科技·绿色未来”。他想起1950年代,自己在轧钢厂看到的滚滚浓烟,那时的人们还没有环保意识;而现在,他的重孙已经能清晰地说出“碳减排”的意义,这种变化让他感慨万千。
“晓阳,你们做得好啊。”林建军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力量,“爷爷这辈子,从造量具到看你们搞芯片、搞核聚变,现在又推动绿色转型,就知道咱们中国人,不仅能把国家建设得强大,还能把家园守护得美丽。”
林晓阳蹲在爷爷身边,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智能电网项目:“我们正在把固态电池、氢能和光伏结合起来,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到2030年,咱们的新能源汽车和氢能重卡,就能用上100%的清洁能源。”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一体化站的光伏板上,反射出温暖的光芒。林建军望着这充满希望的景象,突然觉得,“建军科技”的绿色转型,从来不是被动的应对,而是主动的担当。就像系统奖励的那些技术方案,最终的目的不是企业的利润增长,而是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车窗外,街道上的电动车越来越多,加氢站的标识随处可见,连公交车的尾气都变成了水蒸气。林建军知道,这场绿色转型的战役才刚刚开始,但他有信心,就像过去突破量具精度、攻克芯片难关、驾驭核聚变一样,只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双碳”目标就一定能实现,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中国,就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