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立春,北京的雪还没化尽,林建军书房的台灯却亮得格外早。老人坐在藤椅上,膝头摊着一本泛黄的技术笔记,上面的字迹从青涩到苍劲,记录着从1963年第一把量具草图到2024年核聚变装置参数的漫长历程。窗台上,苏岚养的水仙开得正盛,淡淡的香气混着墨香,在晨光里浮动。
【叮——】
一声不同于以往的提示音突然在意识里响起,没有了机械的冰冷,反而带着一种近乎人声的厚重感。林建军的手指顿在笔记的最后一页,那里刚写下“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路径思考”的标题。
【检测到宿主完成“科技报国”主线任务全阶段目标。】
【从1951年轧钢厂学徒到2025年科技泰斗,宿主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从技术弱国到科技强国的全过程:】
【——个人成长:突破237项核心技术,主导建立精密制造、半导体、新能源、核聚变等产业体系。】
【——家族传承:林卫国接棒半导体,林晓阳领跑人工智能与核聚变,林思国确立核物理志向,实现五代人精神接力。】
【——时代贡献:深度参与改革开放、科技突围、全球竞争等历史节点,推动中国技术从跟跑到领跑。】
【综合评价:史诗级完成度。】
林建军的呼吸微微停滞,眼前仿佛走马灯般闪过无数画面:1977年林卫国挑灯夜读的煤油灯,1984年旧厂房里第一台磨床的轰鸣,1997年香港回归时全厂挥舞的国旗,2008年鸟巢上空绽放的烟花,2021年“人造太阳”突破1亿度时实验室的欢呼……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就是他和一个国家的科技成长史。
【基于全阶段表现,系统触发终极奖励:“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蓝图”。】
随着提示音,一幅全息投影突然在书房中央展开,淡蓝色的光流勾勒出复杂的图谱,像一张覆盖全球的技术神经网络。林建军眯起眼睛,看清了图谱上的三大核心板块——
“星际航行技术集群”里,标注着可控核聚变推进器、空间折叠通信、月球基地生态循环系统的关键参数,甚至有一行小字:“2049年火星载人登陆技术路径”。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部分,比林晓阳团队的方案更细致,从原料提取(海水中氘的高效分离)到电网适配(毫秒级负荷调节算法),甚至包含了应对能源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变革建议。
“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则跳出了技术范畴,提出“人类主导、机器辅助”的边界准则,附带着全球AI治理的国际合作模型,其中不少理念与林晓阳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不谋而合。
【蓝图核心:科技不应是国家间的壁垒,而应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阶梯。】系统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温度,【宿主用一生证明:技术突破能改变国家命运;现在,该让技术惠及更多人。】
林建军伸出手,指尖穿过全息投影的光流,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跃动的公式和模型。他想起2018年芯片禁令最严峻时,自己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封锁或许能延缓脚步,但挡不住人类对技术进步的共同向往。”此刻,这份蓝图正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老伙计,你跟着我多少年了?”林建军突然对着空气轻声问。从1963年第一次签到获得“精密量具打磨技巧”,到2025年的终极蓝图,这个神秘的系统陪他走过了62年,像个沉默的导师,在每个关键节点递上恰到好处的指引。
【自宿主在轧钢厂首次产生“突破技术封锁”的强烈意念时,系统即已激活。】回答里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情,【但引导者从来不是系统,而是宿主内心的信念,是中国人“不服输、敢争先”的精神。】
林建军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释然。他终于明白,所谓系统,不过是把一代人的集体智慧、无数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浓缩成了可触摸的“提示”。就像他笔记里那些被红笔圈改的公式,每一次修正都凝结着前人的探索——系统只是让他少走了些弯路,真正支撑他走下来的,始终是“科技报国”这四个字。
苏岚端着早餐走进来,看到书房中央的全息投影,没有丝毫惊讶。这些年,她早已习惯了丈夫身边的“奇迹”。“该吃早饭了,晓阳说上午带思国来给您拜年。”她把温热的小米粥放在桌上,目光落在蓝图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板块,“这是不是晓阳他们正在做的跨国电网项目?”
“是,也不全是。”林建军指着其中的“沙漠光伏-海水制氢-跨洲输电”闭环系统,“比晓阳的方案更宏大,要联合中东、非洲、欧洲一起做。”他顿了顿,语气郑重,“这蓝图,不能留在咱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