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军闭上眼睛,过往的画面在脑海中流淌:1977年林卫国挑灯夜读的灯光,1984年旧厂房里第一台磨床的轰鸣,1997年香港回归时全厂沸腾的场景,2000年应对千年虫危机的通宵达旦……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就是他和一个时代的共同成长。
剪彩仪式开始的铃声响起,林建军回过神,接过林卫国递来的金剪。大屏幕上,合肥实验室的画面亮起,林晓阳正站在核聚变装置前,向现场和远程的嘉宾介绍:“这台‘人造太阳’采用全产业链国产化技术,等离子体约束时间突破5000秒,领先国际水平……”
当红绸落下,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林建军看着屏幕上孙子年轻的面孔,突然想起1977年自己对林卫国说的话:“读书不是为了逃离,是为了回来建设。”现在,这句话在晓阳身上有了新的注解——科研不是为了追名逐利,是为了让国家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据高地。
“爸,老首长的秘书刚才来电话,说他想看您新研发的量子通信终端。”林卫国走进来,手里拿着个巴掌大的设备,“他说‘你们做到了我们这代人想做而没做到的事’。”
林建军接过终端,它能实现百公里级的加密通信,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通信设备。“替我谢谢老首长,等他方便,我去给他演示。”他摩挲着设备外壳,突然想起1983年老首长问他“图啥”,现在终于可以给出完整的答案:“图中国的技术不再被卡脖子,图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挺直腰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展厅里回荡,带着使命传承的庄严:【第五卷“改革春风,大展宏图”任务完成,综合评价:卓越。】
【主线任务“科技强国”阶段性完成,下一阶段:“引领未来”(2016- )。】
【奖励:“未来科技全景图谱”(解锁条件:完成第六卷首章任务)。】
林建军走出展厅,夕阳正缓缓落下,把天空染成一片金红。广场上,年轻的工程师们还在讨论技术方案,他们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和林卫国。
“爷爷!”林晓阳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背景是合肥实验室的夜景,“我们刚实现秒约束!下一步要冲击商业运行指标!”
“好,爷爷等着你的好消息。”林建军的声音里带着笑意,挂了电话,他对林卫国说,“咱们回家吧,苏岚该做好晚饭了。”
父子俩并肩走出大楼,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两条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路。林建军想起系统奖励的“未来科技全景图谱”,或许它包含着更先进的技术,但此刻他更清楚,比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承——是把“科技报国”的初心,像接力棒一样,稳稳地传给下一代。
车窗外,中关村的灯火次第亮起,像一片璀璨的星河。林建军知道,第五卷的故事结束了,但属于他们的征程还在继续。从10平米的四合院耳房到横跨全球的科技集团,从生存挣扎到引领时代,他和家人的命运,早已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就像广场上“科技报国”的鎏金大字,历经风雨,愈发闪亮。而这,就是最好的时代注脚,是一个普通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用技术和坚守,书写的不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