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的北京,寒风卷着沙尘掠过中关村的街道,“建军科技”总部大楼的会议室里却气氛炽热。巨大的投影幕布上,“中国加入WTO”的新闻画面还在滚动播放,林卫国站在幕布前,手里攥着一份厚厚的外资企业名录,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英特尔宣布在上海建12英寸晶圆厂,投资10亿美元;三星电子计划三年内占领中国手机芯片市场40%份额;德州仪器已经和国内五家手机厂商签订独家供货协议……”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每个字都像一块石头砸在众人心上,“同志们,狼真的来了。”
台下坐着公司的核心管理层,鸦雀无声。负责芯片研发的副总老陈眉头拧成了疙瘩,手里的钢笔在笔记本上戳出一个又一个小洞:“林总,咱们现在最先进的芯片还是0.18微米制程,英特尔已经量产90纳米了,这差距……”
“差距就是动力。”林卫国打断他,目光锐利如刀,“当年我爸他们搞精密量具,和德国的差距比这还大,不也追上来了?”他按下遥控器,幕布上切换出一张新的幻灯片,标题赫然是——“国产芯片全产业链计划”。
“从设计到制造,从封装到测试,我们要搞全产业链自主。”林卫国的手指重重地敲在“设计”二字上,“下周我带队去中科院微电子所,谈深度合作,他们的EDA软件团队和我们的芯片设计部合并,成立联合实验室。”
坐在第一排的林建军微微点头。自从上个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他就嗅到了风雨欲来的气息。外资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资本实力,正磨刀霍霍准备抢占中国市场,而国内的科技企业,尤其是芯片领域,还在低端市场挣扎。昨晚他辗转难眠,脑海里反复回响着老首长的话:“开放不是引狼入室,是借船出海,但前提是自己得有船。”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政策文件特有的严谨:【检测到“全球化竞争”关键节点,符合“科技自主”主线需求。】
【奖励“全球技术壁垒分析报告”:包含半导体、通信等领域国际专利布局图谱,揭示技术陷阱与突破路径,可有效规避专利风险。】
林建军的眼前瞬间浮现出报告的核心内容:英特尔在x86架构上的专利护城河密不透风,但在嵌入式芯片领域有明显漏洞;三星的存储芯片专利集中在DRAM,NAND闪存存在技术空档;高通的CDMA专利虽强,但其在5G前向纠错码领域尚未形成绝对垄断……这些信息像一张精确的地图,标出了国际巨头的雷区和可供突破的缝隙。
散会后,林建军把林卫国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份打印好的报告摘要:“你看看这个,是我昨天去商务部办事时,他们给的一份内部参考资料。”他没有提系统,只说是“官方渠道”,“重点看看第三章,国际芯片巨头的专利分布,咱们要学会在夹缝里求生存。”
林卫国接过报告,越看越心惊,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报告里不仅列出了各公司的专利清单,还标注了每项专利的到期时间、同族专利分布,甚至指出了哪些专利存在“可规避设计空间”。“爸,这简直是……是上帝视角啊!”他指着关于28纳米制程的分析,“报告说,台积电的28纳米HKMG工艺有三项核心专利存在缺陷,我们可以绕过!”
“不是上帝视角,是知己知彼。”林建军端起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镜片,“国际竞争,不光是技术比拼,更是情报战、策略战。当年我们搞量具,德国企业说我们侵权,最后不就是靠找到他们专利的漏洞,才打赢了官司?”
接下来的半年,“建军科技”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按照报告的指引和“全产业链计划”高速推进。林卫国带着团队三赴中科院,终于促成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分散在高校和企业的研发力量拧成一股绳;老陈则带领芯片设计团队,在报告的指导下,避开英特尔的专利陷阱,从嵌入式芯片入手,自主设计出第一颗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32位MCU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