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半个月,林晓阳彻底迷上了编程机器人。他每天趴在茶几前,先按图纸拼出会走路的“机器人”,再用配套的平板编程——拖拖拽拽的积木式指令,让机器人按指定路线前进,碰到障碍物会转弯,甚至能数出面前有几个杯子。
“爷爷,您看!”一天下午,晓阳兴奋地拉林建军来看,“我给机器人编了个新程序,它能自己把散落的积木推到盒子里!”
机器人在地板上移动,机械臂灵活地伸缩,真把几个乐高块归拢到了塑料盒里。林建军注意到,晓阳还加了个“校准程序”——如果一次没推准,机器人会后退重新调整位置,这已经有了“容错机制”的雏形。
“为什么加校准步骤?”林建军故意问。
“因为它有时候会‘手抖’。”晓阳指着机械臂的关节,“就像我用钻头时,手不稳会打偏,得再来一次。”他拿起平板,指着上面的循环指令,“我让它最多试三次,还不行就‘报告错误’,跟爸爸实验室的机器一样!”
林卫国站在门口,听见儿子的话,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自己十岁时,最大的玩具是父亲做的木头小飞机;而现在,儿子已经能摆弄编程机器人,还懂得“容错机制”,这就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家族的传承。
【叮!】
系统提示再次响起,带着进度条加载完成的提示音:【“儿童编程机器人”启蒙成功,林晓阳展现跨学科学习能力。】
【家族科技传承进度:80%。提示:需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可引导参与简单科研辅助工作。】
林建军看着提示,心里有了主意。他从车间带回来一个报废的传感器,交给晓阳:“能不能让你的机器人‘看见’这个零件?比如,靠近时会亮灯?”
这比之前的任务难多了,需要把传感器和机器人的电路连接起来,还要编写识别程序。晓阳研究了三天,手指被电烙铁烫了好几个小泡,终于在第四天成功了——当传感器靠近金属时,机器人头顶的LEd灯就会亮起,还会发出“嘀嘀”的提示音。
“成功了!”晓阳举着机器人跑向车间,林建军正在调试一台新的坐标测量仪,他拉着爷爷的衣角,“爷爷,您看!我的机器人能‘找’零件了!”
林建军放下手里的千分尺,蹲下身看着孙子满是油污的小脸,突然想起老首长的话:“技术报国,要靠几代人接力。”他这代人打下了基础,林卫国这代人实现了突破,而晓阳这代人,或许真能站在世界的前沿。
“晓阳,想不想跟爷爷学真正的机床?”林建军指着车间里的小型教学车床,“等你再长大点,爷爷教你车零件,咱们一起造更厉害的机器。”
林晓阳用力点头,眼睛亮得像两颗星星:“想!我要造比爸爸的芯片还厉害的东西,让中国的机器人全世界第一!”
夕阳透过车间的窗户,把爷孙俩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光洁的金属工作台面上,像一幅跨越时代的画。林建军知道,家族的科技传承之路,还在继续。从他当年在四合院煤棚里画图纸,到林卫国在斯坦福实验室攻关芯片,再到晓阳用编程机器人探索未来,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鼓点上。
晚上吃饭时,晓阳的小脸上还沾着焊锡的痕迹,却滔滔不绝地讲着机器人的新功能。苏岚给孙子夹了块排骨,笑着说:“这孩子,跟他爷爷、爸爸一个样,谈起机器就没完。”
林建军看着儿子,又看看孙子,突然觉得无比踏实。窗外的家属院亮起了灯,每扇窗户里都藏着故事,而他们家的故事,始终围绕着“技术”和“传承”这两个词。系统的传承进度停留在80%,林建军知道,剩下的20%,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晓阳自己一步步去走。
但他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他看到,那个埋在三代人心里的科技梦,正在晓阳的手中,一点点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而这,或许就是对“科技报国”最好的诠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血脉里流淌的热爱,是一代又一代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坚定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