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暑假,建军科技的职工家属院里,蝉鸣把午后的阳光织成一张滚烫的网。林晓阳蹲在梧桐树下,面前摊着一地的乐高积木,小手灵巧地摆弄着,嘴里念念有词:“齿轮要这样咬合,才能带动钻头……”
十岁的孩子已经长到了一米四,眉眼像极了父亲林卫国,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孩童的灵动。他正用乐高零件拼装一台“微型机床”,底座是用蓝色积木搭的“床身”,黄色齿轮组充当“传动系统”,连“主轴”上都套着个瓶盖做的“钻头”,转动起来还有模有样。
“晓阳,回家吃饭了!”苏岚在阳台上喊,手里的锅铲敲得铁锅当当响。这孩子放暑假就泡在院子里,要么拆收音机,要么拼积木,身上总带着股机油味,活脱脱一个小版的林建军。
林晓阳头也不抬:“奶奶,等我拼完这个进给机构!”他指着“机床”侧面的一根橡皮筋,“这样一拉,‘工作台’就能移动了,跟爷爷厂里的镗床一样!”
林建军刚从车间回来,听见孙子的话,脚步顿了顿。他悄悄站在树后,看着晓阳用铅笔在纸板上画图纸,上面歪歪扭扭地标着“齿轮比1:3”“行程5厘米”,突然想起四十多年前——自己也是这么蹲在轧钢厂的废料堆旁,用捡来的齿轮拼“小火车”,被老杨师傅笑着骂“小不点还懂机械”。
“这进给机构设计得不错。”林建军走上前,指着橡皮筋,“但弹性会衰减,换根细铁丝试试,用弹簧复位,精度更高。”
林晓阳吓了一跳,回头看见爷爷,眼睛立刻亮了:“爷爷!您看我拼的机床!能‘钻’木头呢!”他拿起一根牙签当“钻头”,演示给林建军看,果然在一块梧桐木上钻出个小坑。
林建军蹲下身,接过“机床”仔细看。虽然是积木拼的,但传动原理、结构布局都透着股子灵气,尤其是那个“手动进给”的设计,简单却实用,像极了他年轻时在车间用的土办法。“不错,懂得用杠杆原理省力了。”他摸了摸孙子的头,“齿轮为什么用1:3的比例?”
“因为我想让‘钻头’转得快一点!”林晓阳拿起图纸,指着上面的计算式,“我数过,大齿轮30个齿,小齿轮10个齿,转一圈大齿轮,小齿轮能转三圈!”
林建军心里一动。这孩子不仅会拼,还会算,对机械的理解远超同龄孩子。他想起系统上个月的提示:“家族科技传承进入关键期,需强化少年阶段启蒙。”当时没在意,现在看来,晓阳身上确实藏着不一般的天赋。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孩童笑声般的清亮:【检测到“少年科技天赋显现”,符合“三代传承”主线。】
【奖励“儿童编程机器人套件”:包含可视化编程模块、机械臂组件、传感器单元,适配10岁儿童认知水平,可完成从机械组装到逻辑编程的全流程启蒙。】
一个彩色的包装盒凭空出现在储物间的货架上,印着“未来工程师”的字样,里面的零件分门别类,还有本图文并茂的说明书,连如何教孩子理解“循环语句”都写得清清楚楚。
“晓阳,跟爷爷来。”林建军拉起孙子的手,往家走。苏岚把饭菜端上桌,笑着问:“爷孙俩又琢磨啥呢?”
“给晓阳看个好东西。”林建军从储物间抱出机器人套件,放在客厅的茶几上。林晓阳眼睛瞪得溜圆,伸手想去摸,又不好意思地缩了回去。
“这是给你的。”林建军拆开包装,拿出一个白色的机械臂,“能拼机器人,还能教它说话、干活,比乐高高级多了。”
林卫国恰好从研究所回来,看见桌上的套件,愣了一下:“爸,这是德国那款‘儿童编程启蒙套装’吧?我在慕尼黑展览上见过,国内还没上市呢。”
“晓阳有机械天赋,该学学编程了。”林建军拿起说明书,指着上面的流程图,“机械是骨架,编程是灵魂,两者结合,才能造出真正的智能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