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英赶紧给林建军打电话。林建军听完,直接找上了石家庄的轻工业局——他去年去那边交流技术时,认识了局里的张科长。“张科长,个体维修户也是在为群众服务,咋就成盗用机密了?”他把系统奖励的“个体经营政策汇编”拍在桌上,“您看文件第12条,‘允许个体劳动者使用公开的技术资料’,我弟弟修的都是市面上常见的型号,哪来的机密?”
张科长一看文件,又听说林建国是轧钢厂技术主任的弟弟,赶紧打电话让二厂把工具还了,还特意给市场管理处打了招呼:“只要手续齐全,合法经营,就得支持。”
拿到工具的那天,林建国在摊前挂起了正式的营业执照,是石家庄第一批个体维修户执照,编号“017”。他特意买了串鞭炮,噼里啪啦放了半天,周围的摊主都凑过来看热闹,有人撇嘴,也有人竖起大拇指。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响起,带着时代浪潮特有的轻快:【检测到“下岗人员成功转型案例”,符合“市场经济初期实践”主线。】
【奖励“个体户经营优化方案”:包含客户维护技巧、零件库存管理、服务定价策略,可显着提升经营效率。】
林建军立刻把方案寄给弟弟。里面的“会员制”让他耳目一新——给老客户发积分卡,修满五次送一次免费保养,很快就积累了一批回头客。他还按照方案里的“零件库存表”进货,再也不会出现“有活干却缺零件”的尴尬,利润一下提了三成。
夏天来时,林建国的维修摊变成了两间门面的小店,雇了两个同样下岗的工友,不仅修家电,还开始卖组装的黑白电视机。他在信里说:“哥,我现在每天能挣五十块,比在厂里干半年还多!前几天二厂的厂长路过,还跟我递烟,想让我给厂里的退休职工搞定点维修呢!”
林建军拿着信,在轧钢厂的家属院散步。公告栏前的争吵声渐渐平息,下岗的工人们有的去了新建的小商品市场,有的跟着工程队去了南方,还有的像林建国一样,靠着一技之长开起了小店。空气里虽然还弥漫着不安,却多了种破釜沉舟的闯劲。
“林主任,听说您弟弟在下岗后开了维修店?”一个刚下岗的年轻工人拦住他,眼里满是期待,“我也会点电工活,您看我能干这个不?”
林建军笑着点头,从包里掏出弟弟寄来的“经验总结”:“这是我弟弟写的,你拿去看看。记住,下岗不是末路,是换条路走。只要有手艺,肯实干,在哪都能活出个人样。”
年轻工人接过总结,如获至宝地跑了。林建军望着他的背影,想起系统报告里的话:“改革的阵痛不可避免,但每一次阵痛,都在孕育新的生机。”这波下岗潮里,有人迷茫,有人沉沦,但更多的人像林建国一样,在时代的浪潮里抓住了浮木,靠着自己的双手,拼出了一条新路。
秋风起时,林建国带着王桂英来北京进货,特意绕到轧钢厂看哥哥。他穿着崭新的夹克衫,手里提着当时稀罕的日本产录音机,说话底气十足:“哥,我打算明年在石家庄开个分店,让更多下岗的弟兄有活干。”
林建军看着弟弟眼里的光,想起年初那个绝望的电话,突然觉得,这波下岗潮虽然来得猛烈,却也冲开了计划经济的堤坝,让更多人看到了市场经济的活水。就像林建国店里的招牌写的:“修旧利废,服务便民”——简单八个字,却道尽了普通人在变革中的生存智慧:不抱怨,不等待,用双手挣饭吃,用实干谋出路。
送弟弟去火车站时,月台上挤满了背着大包小包南下的打工者,他们的脸上有忐忑,更有对未来的憧憬。林建军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这些奔波的脚步中拉开序幕,而他和弟弟,都是这浪潮中的一滴水,既被时代推着向前,也在推着时代向前。
火车开动时,林建国从车窗里探出头喊:“哥,明年我给你捎台彩色电视机!”
林建军笑着挥手,看着火车消失在远方。铁轨延伸的方向,是无数普通人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在改革中不断探索的前路。下岗潮带来的阵痛终会过去,但在阵痛中生长出的勇气和韧性,将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