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下岗潮(1 / 2)

1983年初春的轧钢厂,料峭的寒风还没褪尽,厂区公告栏前却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压抑的争吵声和低低的啜泣。一张泛黄的公告纸被红笔圈出重点:“根据上级指示,我厂将进行优化组合,精减富余人员,名单如下……”

林建军挤开人群,目光快速扫过名单,在中间位置看到了“林建国”三个字。他心里“咯噔”一下——那是他远在石家庄的弟弟,在当地一家国营无线电厂当装配工,前几天还打电话说厂里要“动刀子”,没想到真被列进了下岗名单。

“林主任,您也看这个?”旁边的老郑叹了口气,指着名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听说全市的国营厂都在精减,光咱们厂就有五十多个,这往后的日子可咋过?”

林建军没说话,眉头紧锁。他比谁都清楚,这波“下岗潮”不是偶然——系统上个月就提示过“1983年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富余人员分流将成常态”,还奖励了一份《早期市场经济风险评估报告》,里面明明白白写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传统制造业人员过剩问题将集中爆发”。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亲弟弟会成第一批被波及的人。

回到办公室,他立刻拨通了石家庄的长途电话。听筒里传来电流的滋滋声,半天才有人接起,是弟媳王桂英,声音带着哭腔:“哥……建国他被厂里开了,现在把自己关在屋里,饭也不吃,这可咋办啊?”

“让建国接电话。”林建军尽量让语气平静。

过了好一会儿,林建国才拿起电话,声音沙哑得像砂纸磨过:“哥……我没脸见人了。在厂里干了十五年,说不要就不要了,我这双手除了拧螺丝,啥也不会……”

“胡说!”林建军打断他,“你当年在部队修电台的手艺忘了?在厂里组装收音机的技术,到哪都饿不着!”他想起系统报告里的分析:“家电维修、小商品零售等服务业将成为吸纳下岗人员的主力,初期投入低,市场需求大。”

“那是投机倒把!”林建国的声音突然拔高,“前几年还抓这个呢!我一个国营厂的工人,去摆地摊?让人戳脊梁骨!”

林建军沉默了。他懂弟弟的顾虑——在那个“铁饭碗”还是金标准的年代,放弃国营身份去做“个体户”,需要多大的勇气。他想起自己当年提出承包制时的阻力,突然觉得,这波下岗潮里,困住人的不只是生计,更是观念。

“建国,你听我说。”林建军翻开系统奖励的报告,指着“家电维修行业分析”那页,“现在老百姓手里的收音机、电风扇越来越多,坏了没地方修。石家庄还没几家正经的维修店,你去干这个,是给大家方便,咋叫投机倒把?”他顿了顿,加重语气,“政策变了,上个月中央文件都说了,‘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合法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只有粗重的呼吸声。林建军知道弟弟在动摇,趁热打铁道:“我给你寄份资料,是北京这边家电维修的技术手册和进货渠道,你先看着。要是实在抹不开面子,就先偷偷试试,挣着钱了再说。”

挂了电话,他立刻从系统空间调出《家电维修技术大全》和《华北地区电子元件批发市场名录》,连夜抄录下来。手册里从电子管收音机到台扇电机的维修步骤,标注得比厂里的技术规程还详细,甚至有“用自行车零件代替电容”的应急法子,全是接地气的实用窍门。

三天后,林建国收到了厚厚的信封。他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越看越心惊——里面不仅有技术资料,还有哥哥画的简易成本核算表:修一台收音机收5块,成本(零件+电费)1块5,一天修5台,就能挣17块5,比他在厂里的工资还高!

“这……能行吗?”他拿着核算表问王桂英,妻子擦着眼泪点头:“咋不行?总比在家等死强!我去给你找块木板当招牌,就写‘建国家电维修’!”

半个月后,林建军收到弟弟的来信,字里行间透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哥,我在菜市场边上摆了个摊,第一天就修好了三台收音机,挣了15块!有个大爷说我修得比百货大楼还好,还留了地址让我上门修电视……”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国营无线电二厂的保卫科找上门,说他“盗用厂里的技术机密”,没收了他的工具。林建国气不过,跑去理论,被人推搡着赶了出来,回家蹲在地上哭了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