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春风吹进轧钢厂时,林建军正站在车间的巨大玻璃窗后,看着一台刚从德国引进的轧钢机。银灰色的机身泛着冷硬的光,操作台上的仪表盘密密麻麻,比厂里沿用了二十年的老设备复杂十倍。他手里捏着份德文说明书,眉头拧成个疙瘩——翻译过来的资料漏洞百出,关键参数模糊不清,显然是份“二手货”。
“林主任,外贸部的人说,这台是‘特价处理’的,比新的便宜三成。”设备科的老王搓着手,脸上带着讨好的笑,“张厂长拍板买的,说是能让咱们的轧钢效率翻一番。”
林建军没说话,只是俯身查看机器的铭牌。生产日期是1968年,比他预想的旧了五年。他用手指敲了敲轧辊,声音发闷,不像新辊那样清脆:“拆开防护罩看看。”
年轻技术员小马赶紧递过扳手。当防护罩被卸下,里面的齿轮组暴露出来时,连老王都吸了口凉气——齿面有明显的磨损痕迹,润滑油里还混着铁屑。
“这不是‘特价处理’,是淘汰货。”林建军直起身,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退回去。告诉外贸部,要么换台新的,带完整技术资料;要么咱们不买了,钱留着自己搞改造。”
老王脸都白了:“这……这可是张厂长定的,退回去不好交代啊。”
“交代?等机器趴窝了,耽误军工订单,才是真不好交代。”林建军拿起那份漏洞百出的说明书,“你看这里,轧制力参数标的是800吨,实际磨损成这样,最多承受600吨,强行开工就是事故。”
两人正争执时,张厂长匆匆赶来。听完林建军的分析,他看着磨损的齿轮,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妈的,被那帮洋鬼子坑了!小林,听你的,退!这钱宁愿花在刀刃上,也不能打水漂!”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金属摩擦的质感:【检测到“设备引进陷阱识别”,符合“技术风险规避”策略。】
【奖励“国外设备优缺点分析报告(1978版)”:包含德国、日本、苏联等国主流轧钢设备的技术参数对比、易损部件寿命评估、维修成本核算,附替代国产改造方案。】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清晰起来:德国设备精度高,但维修配件依赖进口,交货周期长达半年;日本设备更适合中小批量生产,连续作业稳定性差;苏联设备粗犷耐用,却能耗高……最关键的是替代方案——用本厂现有的750轧机为基础,加装自制的液压微调系统,成本只需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效率能达到其80%。
“厂长,我有个想法。”林建军在地上画出简易草图,“咱们不用全进口,关键部件(比如液压阀)买进口的,机身和传动系统自己改造。我算过,三个月就能出样机,比等进口设备快得多。”
张厂长看着图纸上的液压微调系统,眼睛亮了:“这玩意儿靠谱?”
“靠谱。”林建军点头,“我跟重型机械厂的老周联系过,他们有进口的精密镗床,能加工咱们需要的阀套。青年培训班的学员刚好练手,一举两得。”
这个决定在厂里掀起了轩然大波。保守派说“林建军太冒进,放着现成的进口设备不用,非要自己瞎折腾”;但郑师傅、周师傅等老工人全力支持:“小林搞技术扎实,他说行,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