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一出,底下顿时炸了锅。十斤粮票和分房,在物资紧张的年代,比任何口号都管用。郑师傅第一个站起来:“林主任,我们老工人支持你!早就该这么整顿了!”
“对!把那些混日子的清出去,咱们才能好好干活!”周师傅也跟着附和,车间里的气氛瞬间从紧张变成了热烈。
接下来的一个月,轧钢厂像换了个模样。车间墙上挂满了操作流程图和质量标准,每个工人上岗前都要先背规程;技术科的年轻人组成“质量监督岗”,戴着红袖章在各车间巡查,发现违规立刻纠正;林建军则每天泡在生产一线,手把手教工人正确的操作方法,连最基础的“扳手松紧度”都亲自示范。
有次检查三车间,林建军发现年轻工人小吴在给轴承涂润滑脂时偷工减料,当即让他停下:“知道为什么要涂满吗?”他拿起轴承,指着滚道上的凹槽,“这些地方不涂油,高速转动时会发热磨损,用不了三天就得报废。你省这半分钟,将来可能要花三天来返工。”
小吴红着脸,重新仔细涂抹润滑脂。旁边的老工人叹道:“林主任这是把技术嚼碎了喂给咱们啊。”
【叮!】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带着流水线般的规律节奏:【“全面整顿”初见成效,生产合格率提升至98%,工人纪律性显着增强。】
【奖励“设备保养周期优化表”:根据设备型号、工况制定精准保养计划,可减少30%的停机维护时间。】
林建军把优化表贴在各车间的公告栏上,上面详细标注着“铣床每运行40小时换一次油”“镗床每周清理一次导轨”,甚至连砂纸的型号都写得清清楚楚。工人按表保养,设备故障率果然降了不少,以前每周至少停两次机,现在半个月都不用大修。
月底统计报表出来时,张厂长在全厂大会上激动地宣布:“这个月,咱们的军工订单合格率100%,生产效率比上月提高25%!这都是林主任和技术科的功劳,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台下掌声雷动,郑师傅和周师傅笑得合不拢嘴,小马等年轻技术员更是挺直了腰板——他们参与制定的质量标准被全厂采用,这比任何奖励都让他们自豪。
林建军站在台上,手里拿着那份报表,心里却很平静。他知道,整顿不是目的,是为了让工厂回到该有的样子——工人靠技术吃饭,工厂靠质量生存。他看向台下的林卫国,儿子正坐在年轻工人中间,手里拿着笔记本,眼神专注而明亮。
散会后,苏岚来送晚饭,带来了林卫国最爱吃的鸡蛋饼。“今天路过车间,听见工人们都在夸你呢。”她笑着说,“说你把厂子治得比以前好了十倍。”
“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林建军接过饭盒,分给儿子一半,“是大家想好好干活了。以前是没规矩,现在规矩立起来了,人心就齐了。”他想起系统奖励的方案里有句话:“管理的本质,是让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以及做好了有什么回报。”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林卫国咬着鸡蛋饼,突然说:“爸,我们技术小组想给车间的冲压机装个自动报警装置,要是压力超过上限就自动停机,这样就不会再出废品了。”
“好想法。”林建军鼓励道,“需要什么零件,我去给你找。记住,搞技术既要大胆创新,又要严谨细致,就像这次整顿,松不得,也急不得。”
夕阳透过车间的高窗,把父子俩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的高炉正在出铁,通红的铁水映红了半边天,像一团燃烧的希望。林建军知道,全面整顿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守住“规矩”和“技术”这两条底线,工厂就一定能走出困境,迎来真正的春天。
夜色渐浓,技术科的灯依旧亮着。林建军在修改新的《技术人员考核标准》,笔尖划过纸面,留下清晰的字迹。窗外,车间里传来机器平稳的运转声,规律而有力,像一首重新奏响的生产进行曲,在1975年的春天里,充满了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