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在一旁打磨着个小零件,是改造方案里的关键连接件:“我看这方案中听,就是厂里的钢材有点次,做齿轮怕是不耐磨。”
“我已经跟供应科说了,用咱们自己轧的65号锰钢,淬火时我去盯着,保证硬度达标。”林建军胸有成竹,“实在不行,就用我以前在车间攒的那几块特殊钢边角料,够做三个齿轮的。”
技术科的年轻技术员们起初还有些疑虑,觉得“自动化”听着太玄乎,可看着林建军把复杂的原理拆解得明明白白,连如何绕制电磁线圈、如何校准传感器都手把手教,渐渐都沉下心来学。有个叫小马的年轻人,以前是造反派的宣传员,现在整天跟着林建军跑车间,笔记本上记满了公式,比喊口号时认真多了。
改造工程启动那天,车间里围了不少人。当林建军按下按钮,三号轧机的送料辊开始自动运转,光电管像只眼睛,精准地将钢板对准轧辊中心,原本需要三个人配合的工序,现在一个人监控就行,速度还快了近一倍。
“成了!”工人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有人甚至把安全帽抛到了空中。老轧钢工老李抹了把眼泪:“多少年了,这机器总算能好好干活了!”
一个月后,五台设备改造全部完成。统计报表送到厂部,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三号轧机的班产量从80吨提到120吨,废品率从5%降到1.2%;锅炉房的耗煤量下降了30%,车间温度也稳定多了。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42%,比系统预测的还高出两个百分点。
张厂长在全厂大会上,把改造前后的报表拍在桌上:“同志们看看!这就是技术的力量!林建军同志和技术科的同志们,用事实告诉我们,光喊口号不行,得有真本事!”他亲自给林建军戴上大红花,“从今天起,技术科主任的位置,就由林建军同志坐!”
台下掌声雷动,郑师傅从维修组挤到前排,扯着嗓子喊:“小林,好样的!”林建军看见他眼里的泪光,想起五年前在车间一起啃窝头的日子,心里暖烘烘的。
散会后,林建军回到技术科,发现办公室的窗台上多了盆月季花,是小马从家里搬来的。“主任,以前……以前是我糊涂,净干些瞎起哄的事。”小马挠着头,脸通红,“以后我跟着您学技术,好好干活!”
林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过去的就过去了,好好干,技术科的未来在你们年轻人身上。”他看着窗外,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车间的屋顶上,泛着金色的光。
【叮!】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设备自动化改造”超额完成,获“技术权威认可度”+50,解锁“复杂系统优化”权限。】
【奖励“技术科人才培养计划”:包含分阶段培训课程、师徒结对机制,可快速提升团队能力。】
林建军翻开那份培养计划,里面从基础绘图到数控原理,循序渐进,还标注了每个技术员的潜力方向——小马擅长电路设计,小李对机械结构敏感,老周适合带徒弟……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把技术科打造成能打硬仗的团队,才能应对未来更大的挑战。
傍晚回家,苏岚正在厨房炖排骨,是厂里发的福利,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今天厂里大喇叭喊你的名字了,说你升主任了?”她笑着给林建军盛了碗汤,眼里的笑意藏不住。
林卫国从里屋跑出来,手里拿着个新做的电机模型:“爸,我们技术小组想仿制你改的那种伺服电机,你能教教我们吗?”
林建军喝着热汤,看着妻儿的笑脸,心里一片安宁。重返技术科,不只是回到一个岗位,更是回到了他坚守多年的初心——用技术让工厂更好,让国家更强。窗外的晚霞染红了天际,像一幅正在展开的蓝图,他知道,属于技术的春天,正在悄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