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重返技术科(1 / 2)

1972年的春风,终于吹散了轧钢厂上空弥漫多年的政治阴霾。厂区门口的“打倒一切”标语被悄悄撤下,换上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新横幅,字迹鲜红却少了几分戾气。林建军站在技术科办公室的门口,手里捏着那张盖着厂党委公章的调令,指腹摩挲着“任命林建军为技术科副主任”的字样,眼眶有些发热。

五年了。从1967年主动申请下放车间,到如今重返这个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他手里的扳手换成了绘图笔,磨出厚茧的掌心此刻竟有些发痒。办公室的木门还是那扇旧松木的,只是边角被岁月啃出了浅痕,推开门时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像一句久违的问候。

“林师傅?”靠窗坐着的老技术员王工抬起头,眼镜滑到鼻尖上,看清来人后猛地站起来,手里的三角尺“啪”地掉在绘图板上,“真……真是你?”

林建军笑着点头,将调令放在积着薄尘的办公桌上:“王工,好久不见,还在画齿轮图呢?”

“哎哎,刚画了一半!”王工手忙脚乱地扶眼镜,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听说要调个懂行的来当副主任,没想到是你!这下好了,那些老掉牙的设备有救了!”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也围了过来,有当年一起共事的老同事,也有几个面生的年轻技术员。有人递上搪瓷缸,有人忙着擦椅子,七嘴八舌的问候里,透着对“实干派”回归的期待——这几年技术科被造反派折腾得够呛,懂技术的被下放,留下的多是只会喊口号的,车间里的设备坏了没人修,生产效率掉了一大截。

“小林啊,可把你盼回来了。”张厂长踩着布鞋走进来,鬓角的白发比五年前多了些,眼神却依旧清亮,“党委研究了三次,一致同意让你回来挑担子。技术科不能再空转了,厂里的老旧设备快扛不住了。”

林建军给厂长搬过椅子:“厂长放心,我这五年在车间没闲着,哪些设备该换,哪些能改,心里有数。”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这几年在车间劳动时的观察:“三号轧机的传动齿轮磨损严重,每班次得停三次换备件;锅炉房的引风机效率太低,耗煤比设计值高三成……”

张厂长接过笔记本,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最后重重一拍桌子:“你说得对!再这么拖下去,别说完成军工订单,连民用钢的指标都悬!党委给你放权,技术科的事你说了算,要人给人,要料给料,务必把设备改造搞起来!”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久违的轻快:【检测到“重返技术核心岗位”事件,符合“技术守护与革新”主线。】

【签到“技术科办公室”成功,奖励“设备自动化改造初步方案”:包含5台关键设备的半自动化升级图纸、能耗优化参数,可提升生产效率40%。】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一套完整的改造蓝图:给老旧的铣床加装伺服电机,让进给量自动匹配工件硬度;在轧机的送料环节增加光电传感器,替代人工校准;将锅炉房的手动风门换成电磁控制,通过温度反馈自动调节……每一项改造都基于现有设备,不需要大规模换新,正好贴合厂里资金紧张的实际。

“厂长,我想先从三号轧机和锅炉房的引风机下手。”林建军指着笔记本上的标记,“这两台是瓶颈,改造后能立竿见影。”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得请回两个老伙计——老周师傅懂机械传动,小李对电路熟,他们现在还在车间当钳工。”

张厂长立刻点头:“没问题,你列个名单,劳资科马上办调动。”他看着窗外正在运转的高炉,语气里带着感慨,“这几年净搞运动了,把好端端的厂子折腾得不像样。小林,技术科就交给你了,让大伙看看,咱们工人靠技术也能打翻身仗!”

接下来的半个月,技术科成了全厂最热闹的地方。林建军带着老周和小李,每天泡在车间里,拿着卷尺量尺寸,用听诊器听设备杂音,晚上就在办公室画图纸,煤油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林主任,这伺服电机的功率够吗?”小李指着图纸上的参数,有些担心,“三号轧机的负载大,别到时候带不动。”

林建军正在计算齿轮减速比,闻言抬头笑了笑:“你看这里,”他用笔在图纸上画了个齿轮组,“我加了一级减速,扭矩能放大三倍,足够用了。而且加了过载保护,万一卡料会自动停机,比人工操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