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的傍晚,轧钢厂的广播突然中断了正在播放的《地道战》插曲,一阵急促的电流声后,传来播音员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声音:“各位革命同志!现在插播重要新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于今晚21时3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正在太空中播放《东方红》乐曲!”
“轰”的一声,整个厂区像炸开了锅。正在维修组调试机床的林建军猛地抬起头,手里的扳手“当啷”掉在地上。郑师傅手里的茶杯没拿稳,热水洒在裤腿上都没察觉,只是喃喃地说:“上天了……咱们的卫星上天了……”
车间里的工人瞬间涌到门口,朝着西边的天空眺望,虽然什么也看不见,却一个个仰着头,眼里闪着光。有人激动地喊起了口号:“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万岁!”沙哑的声音混在一起,在暮色里传出很远。
林建军的心跳得厉害,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三年前在军区仓库里,赵老首长指着一张模糊的卫星图纸说:“咱们国家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得有自己的‘千里眼’‘顺风耳’,卫星、导弹,一样都不能少。”当时他还在想,这一天不知要等多久,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
“林师傅,咱们成功了!”小李激动地抓住他的胳膊,手劲大得捏得生疼,“这卫星上的零件,说不定有咱们厂生产的!”
林建军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很有可能。卫星的很多结构件,都是用咱们轧钢的特种钢材做的。”他没说的是,去年他维修过的那台精密镗床,就加工过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某个核心零件——这是保密任务,他连苏岚都没告诉。
广播里反复播放着《东方红》的旋律,从厂区的喇叭传到家属区,连巷子里玩耍的孩子都跟着哼唱。林建军骑着自行车往家走,沿途看到家家户户的窗户都亮着灯,有人把红绸子挂在门口,还有人举着毛主席画像在巷口欢呼,像过年一样热闹。
“爸爸!爸爸!”刚到院门口,就看见林卫国举着一张油印的号外在等他,孩子的小脸跑得通红,“卫星!咱们的卫星上天了!学校老师说明天要组织游行庆祝!”
林建军跳下车,接过那张印着卫星简笔画的号外,上面用粗体字写着:“‘东方红一号’重173公斤,超过苏美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他的手指抚过那行字,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
苏岚也迎了出来,手里端着的晚饭还冒着热气:“刚听广播了,真是大喜事!我加了两个鸡蛋,咱们也庆祝庆祝。”她把碗筷摆到院里的小桌上,月光刚好落在碗里的鸡蛋羹上,泛着温润的光。
一家三口坐在月光下吃饭,广播里的《东方红》乐曲一遍遍循环。林卫国扒拉着米饭,突然问:“爸,卫星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是不是像放风筝一样,用绳子拉着?”
林建军放下筷子,捡起地上的一根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个圆圈:“不是风筝,是靠火箭推上去的。你看,地球是圆的,有引力,就像你用绳子拴着石头转圈,松手后石头会飞出去一样,火箭得达到足够快的速度,才能挣脱地球的引力,把卫星送到天上。”
他又画了几个齿轮状的圆圈:“卫星在天上绕着地球转,就像这齿轮咬合着转动,得有精确的轨道计算,不然就会掉下来或者飞跑了。这里面用到的数学、物理知识,比你现在学的复杂多了。”
林卫国瞪大眼睛,看着地上的图画,小脑袋里充满了好奇:“那计算轨道是不是很难?比算齿轮传动还难?”
“难多了。”林建军笑了,“但再难也得学。你想想,要是咱们算不准轨道,卫星怎么能准确播放《东方红》?怎么知道它飞到哪儿了?”他看着儿子的眼睛,认真地说,“卫国,国家要强大,离不开科技。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造出更先进的卫星、更厉害的机器,让中国在世界上站得更稳。”
苏岚在旁边听着,悄悄给林建军碗里夹了块鸡蛋:“别说得太严肃,孩子还小。”话虽如此,她眼里却满是欣慰——丈夫不仅自己坚守技术,还在潜移默化中给儿子种下了科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