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工人们都鼓起掌来,有人还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烟盒,想给林建军递烟。林建军摆摆手,指着控制面板:“再试切一块料,看精度怎么样。”
一块45号钢坯被固定在工作台上,镗刀缓缓落下,在金属表面留下光滑的切痕。半小时后,试切件被送到检验室,很快传来消息:“误差0.003毫米,优于设计要求!”
车间里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几个老师傅拉着林建军的手,非要请他去食堂喝两杯——厂里的白酒是用红薯酿的,度数不高,却是招待贵客的心意。
“不了,机器刚修好,得再观察一晚。”林建军婉拒了,“明天早上再连续加工三批零件,没问题了我再走。”他知道,三线工厂的设备关系重大,不能有半点马虎。
李建国没再坚持,只是让食堂留了几个白面馒头和一碗红烧肉——这在物资匮乏的山区,已经是最好的伙食。“林师傅,您这手艺真是绝了!我们折腾了五天,您来了一天就搞定,还是大城市来的师傅厉害!”
林建军笑了笑:“不是我厉害,是你们太急了,没往电路上想。”他拿出那个记满笔记的本子,递给李建国,“这里面记了防潮改造的细节,还有几个易损件的替代方案,山里买零件不容易,你们留着用。”
本子上不仅有电路图,还有用铅笔标注的“应急处理法”,比如“找不到防潮端子时,可用普通端子裹三层绝缘胶带,再涂蜡密封”,全是些实用的土办法,看得李建国眼眶发热。
第二天一早,连续三批零件加工完成,合格率100%。工厂的领导握着林建军的手,非要给他开个表彰会,被林建军坚决拒绝了:“我就是来帮忙的,不用搞这些。任务完成了,我也该回去了。”
临走前,厂长塞给林建军一个红布包,里面是一本烫金的证书,上面写着“三线建设标兵”,还有五十块钱和十斤粮票。“这是厂里的一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厂长的语气带着敬意,“您的名字,我们记在厂里的功劳簿上了,虽然不能公开,但这份情我们领了。”
林建军收下了证书,把钱和粮票退了回去:“我是工人,拿工资的,这些用不上。机器要是再出问题,打这个电话找我。”他留下一个厂里的保密电话,这是老首长特意给他开通的专线。
坐在返程的拖拉机上,林建军看着窗外飞逝的山景,把证书小心翼翼地放进工具箱的夹层。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山尖上,给翠绿的竹林镀上了一层金边。
【叮!】
【“三线紧急支援”任务完成,超额达成精度要求,获“隐性贡献点”+300。】
【奖励“极端环境设备维护手册”:包含高温、高湿、高海拔地区的设备保养方案,适配特殊工况。】
林建军的意识里浮现出手册的内容,从沙漠地区的防尘设计到高原的气压补偿,细致得连润滑油的型号都分了类。他知道,这份奖励或许用不上,但守护技术的火种,本就该考虑到各种极端情况。
火车颠簸着驶向北方,林建军靠在窗边打盹。梦里,他又回到了三线工厂的车间,看到那台镗床正在加工导弹尾翼,阳光下,金属的光泽像流动的银河。他知道,自己做的事很平凡,却能让国家的“剑”更锋利,这份隐秘的自豪,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车窗外,夕阳正染红半边天,像三线工厂车间里那盏永不熄灭的灯,在深山里默默燃烧,照亮着一个国家艰难却坚定的前行之路。而林建军,就是这无数微光中的一束,平凡,却不可或缺。